虐待したことを否定する親たち 孤立する親と子を再びつなげる (PHP新書)
否認虐待的雙親 - 重新連結孤立的父母與孩子
內容介紹
「快點,還要多久!?」「你那是什麼眼神…」
4歲的女兒麻美吃飯時,媽媽咲希很煩躁,無意中用拳頭毆打了女兒麻美。
就在這時,椅子倒了,麻美的額頭撞傷了,然後托兒所發現麻美的瘀傷,於是麻美就受到兒童諮詢中心的「保護」。
在兒童諮詢中心時,媽媽咲希說「這是在管教」,不承認自己的虐待行為。
這時候,媽媽咲希心裡想的是什麼?支援的人們又能幫助她什麼?
作者致力於推動重新連結施虐父母和他們孩子的活動,提出為這些親子創造「安全基地」的必要性。
例如,在與施虐父母的溝通中,若是用不純熟的技巧是無法打開與父母的「迴路」。
這裡指的「迴路」是指能夠與父母對話並互相傾聽的信賴關係。
但實際上,與父母建立「迴路」仍無法有成效。這種方式不僅不會幫助建立關係,更會讓支援者與父母疏遠。
那麼支援者應該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互動呢?書中將傳達在經歷許多困難後獲得的關於「觀察」習慣的知識,
不僅對處理虐待兒童事件工作的人很重要,而且在一般家庭、學校和職場上的溝通交流也很重要。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第1章說明親子支援的必要性,第2章至第4章是兒童受虐待被保護後,
透過進入保護設施的一對親子案例來觀察施虐父母遇到此事件的視角(第2章)、
孩子遇到此事件的視角(第3章)以及支援者遇到此事件的視角(第4章)。透過這些內容觀察各種角色遇到的困難與渴望的事情。
第5章 介紹實際NPO組織執行支援受虐親子的內容。
第6章 提供每對親子可以立刻執行的具體提案
書中所有登場的案例皆為複數案例集結而成的虛構故事。
作者在兒童諮商中心工作,遇過各種施虐的父母,才逐漸明白他們的想法。
單親媽媽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可依賴的伴侶、沒有可以求助的父母、沒有可以認真交談的朋友;
能依賴的只有自己的孩子。而她的願望是「我一個人覺得很寂寞,所以我希望能看到我的孩子」。
作者自己是受很多人的幫助下才能撫養孩子,但在兒童諮商中心遇到的父母們卻沒有這些幫助。
這些父母都是獨自撫養孩子,沒有人能夠協助,處境十分艱苦。而且有些父母也不承認自己的虐待行為。
「為了孩子們、支援父母的地方」就是促使作者創造出一個支持家庭團聚的非營利組織的原因。
一個人不可能獨自撫養孩子,就像父母養育孩子一樣,可以透過由社會來支援父母。
本書十分希望這件事能成為社會的共識。但即使是在NPO展開親子支援活動15年後的今天,「支援父母」仍未成為市民的權利。
當發生兒童因虐待而死亡等嚴重案件時,大眾媒體會大肆報導殘忍的父母、失去功能的兒童諮商中心。
對於接收「虐待」通知的家庭,導致缺乏資源支持(兒童諮商中心每年處理超過 20萬件虐待案件)。
每次發生嚴重案件,兒童諮商中心就變得更加行政化,強化更多檢查項目,避免 再次失敗。甚至沒有時間與父母溝通。
將虐待事件透過二分法劃分,判定是不是危險的人?是敵人還是隊友?是對還是錯等貼標籤的行為…。
並且為了保護自身安全,經常將對方進行醜化和污名化。若是事件越嚴重,這種負面標籤的傾向就越強烈。
但這樣並不能真正的保護兒童。我們遇到的不是施虐的父母,而是遭遇困難並想要取得孩子聯繫的父母。
每一對父母和孩子對都有不同的願望,外界很難察覺。因此,希望透過此書傳達給所有人一起發現這些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