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那位員工為什麼辭職了?
在不夠構成騷擾的「傷害」被忽視的職場是什麼樣的狀況?
跨越“成果主義”的障壁!
讓我們努力創建一個能夠更好地關注並調整在經濟合理性之下被忽視的每一個人的組織。
這是一本對“成果主義”提出警告的作品。
在當前的職場中,充斥著各種關於職場溝通和自我啟發的書籍。
但對於年輕人,這些書籍鼓勵他們要“增強心理素質”;對於管理者,則強調“不發脾氣”。
然而,這些方法真的能促進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嗎?
當社會討論職場人際關係問題時,常會出現“職場霸凌”和“工作壓力導致的抑鬱症”等關鍵詞。
但這些詞彙往往讓人覺得這些問題只存在於極端的、與自己無關的黑暗職場,反而縮小了問題的嚴重性。
即使你目前沒有受到新聞報導中的那種上司欺凌,即使精神科醫生診斷你沒有問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有不愉快的經歷。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在職場上受到了傷害”這一事實,並揭示成果主義的問題所在。
作者認為,能力主義的缺點在於,儘管能力是可變的,但我們卻試圖對其進行絕對評價。
同一個人,因工作內容、上司的指導方式、同事關係等因素,可以表現出色,也可能成為負擔。
隨著時間推移,人也會發生變化。能力只是一種“狀態”,因此對人的評價本來就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我們卻深信存在衡量“能力”的絕對評價標準,並對未達到成果的人給予單方面的低評價。
本書通過大量案例,對“能力主義”提出質疑。
作者主張,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那些因經濟合理性而被忽視的個人,重視每個人的才能。
不是模糊地說某人“適合我們公司的文化”,而是具體地看到他們能做什麼,並通過調整這些個人的功能組合來達成組織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