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うちでできる おねしょ、おもらしさよならガイド

在家訓練--跟尿床、尿褲子說再見

類別 : 親子教養
ISBN:9784761275679
頁數 : 208
出版 : かんき出版, 2021 年 9 月 24 日
版本 : 平裝版
版權窗口 : 繁體博達代理Sherry / 简体博達代理Sherry

內容介紹

孩子尿床怎麼辦?--5步科學方法輕鬆改善孩子尿床的困擾,從原因到解抉方案,一步步改善。

兒童尿床和尿褲子的問題,雖然讓家長困擾,但實際上是可以改善的。作者在本書中,基於她在大阪北野醫院多年的兒科門診經驗,

為家長提供了一整套科學且可在家實踐的方法,幫助孩子擺脫尿床和尿褲子的困擾。她強調,這並非孩子自身的錯誤,更不是家長教

育方式的問題,而是可以透過正確的訓練逐步改善。

 

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到了學齡仍然尿床或尿褲子是否正常?羽田醫生在書中解釋,尿床和尿褲子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是較常見的問題,

部分孩子的生理發育較慢或神經調控未完全成熟,導致膀胱功能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然而,這些情況是可以透過科學訓練來改善的。

 

首先,她區分了尿床(夜間遺尿症)與尿褲子(白天尿失禁)。尿床多與夜間膀胱容量不足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有關,而尿褲子則可能

涉及膀胱功能失調、便秘或生活習慣問題。因此,家長需要對症採取不同的方法。

 

本書深入剖析了尿床和尿褲子的三大主因:

膀胱功能不成熟:一些孩子的膀胱尚未發育完全,容量較小,無法整夜儲存尿液。

睡眠深度過深:部分孩子在深度睡眠狀態下無法察覺尿意,導致尿床。

神經調節尚未成熟:尿意控制涉及神經系統的調控,部分兒童的神經傳導尚不完善,導致膀胱和大腦的溝通不順暢。

 

此外,羽田醫生指出,便秘也是隱藏的影響因素。由於直腸與膀胱位置相鄰,長期便秘可能會壓迫膀胱,影響其正常儲尿和排尿功能。

因此,改善飲食、促進腸道健康也對尿床和尿褲子問題有積極作用。

 

本書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羽田醫生提出的「家庭訓練」方法。這套方法無需藥物,家長可以在家中輕鬆實踐,幫助孩子逐步改善尿床和尿褲子問題。

 

第一步:調整水分攝取

控制孩子的飲水量是第一步。羽田醫生建議,家長需要掌握孩子每天的這量飲水量,避免臨睡前過量飲水。此外,

鹽分攝取也會影響尿量,因此需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減少過鹹食物的攝取。

 

第二步:建立良好的排尿習慣

讓孩子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例如睡前排尿、白天規律上廁所,可以有效改善尿床和尿褲子的情況。家長可以設置鬧鐘或使用記錄表,幫助孩子建立規律。

 

第三步:加強膀胱訓練

膀胱訓練的目標是提升膀胱的儲尿能力。方法包括讓孩子白天這當延長兩次排尿的間隔時間,以增加膀胱容量。

同時,家長可以利用遊戲或獎勵機制,讓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訓練。

 

第四步:調整睡眠環境

有些孩子在深度睡眠時難以察覺尿意,羽田醫生建議家長調整睡眠環境,例如減少臥室光線刺激、這當使用夜間提醒設備(如尿床警報器),

幫助孩子在尿意來臨時能夠及時醒來。

 

第五步:心理支持

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尿床或尿褲子而感到焦慮,甚至會責備孩子。但羽田醫生強調,孩子不是故意尿床的,因此家長的耐心和鼓勵非常重要。

本書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溝通方法,幫助家長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引導孩子,例如使用「

成功日記」記錄孩子的進步,讓他們建立信心。

 

對於一些特殊情況,例如8歲以上仍頻繁尿床的兒童,或者有遺傳因素的孩子,羽田醫生也提供了更詳細的指導,包括何時需要就醫、

如何結合藥物和訓練進行改善等。此外,她還列舉了一些真實案例,讓家長可以從中找到相似情況,並參考解決方案。

例如,有些孩子在嘗試了三項關鍵訓練後,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大幅減少尿床次數,而另一些孩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最終仍然取得了顯著改善。

 

尿床和尿褲子並非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採取正確的方法,孩子都能逐步改善。

本書不僅提供了詳細的訓練指南,還強調了家長的心理調適,讓家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一步步幫助孩子克服這一成長中的小挑戰。

 

透過本書,羽田醫生希望讓更多家長了解到,尿床和尿褲子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可以透過科學方法加以改善的問題。

她鼓勵所有家長耐心陪伴孩子,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信,順利告別尿床和尿褲子的困擾。

 

【內容節錄】

「尿床」與「尿褲子」的區別是什麽?

首先,讓我們簡單整理一下「尿床」(おねしょ)與「尿褲子」(おもらし)的定義。

尿床(おねしょ):指的是夜間睡覺時不自覺排尿的情況。

尿褲子(おもらし):指的是白天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尿濕褲子的情況。

在醫學上,這兩種情況分別被稱為「夜尿症」(夜間遺尿志症)和「晝間尿失禁」(白天尿失禁)。

但在本書中,我們統一使用「尿床」和「尿褲子」這兩個更通俗的說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會尿床和尿褲子,這是正常的現象。隨著成長,孩子的身體機能逐漸完善,他們在睡覺時通常就不會再尿床了。

然而,仍然有部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困難。

 

本書的目標

本書的目的,是通過家庭訓練,幫助孩子減少尿床和尿褲子的次數,甚至完全克服這些問題。

例如,減少夜間排尿的量,或者逐步減少尿床和尿褲子的發生頻率。

 

在開始家庭訓練之前,我們先明確最終目標。

什麽才算「不再尿床或尿褲子」呢?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醫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尿褲子,目標相對簡單,即白天不再出現無意識排尿的情況。

而關於尿床,有些醫生認為「夜間醒來去廁所也算是未完全康復」,但我的觀點是「夜間能察覺尿意並起床去廁所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從睡眠品質的角度來說,能夠一整晚安穩入睡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在訓練初期,「能察覺尿意並起床去廁所」是最基本的一步。

如果孩子早晨醒來時,內褲和睡衣都是乾爽的,那麽我們可以認為前一天晚上沒有尿床。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必特意在夜間叫醒孩子去廁所,目標是讓孩子逐漸習慣整夜不尿床,最終能夠一覺睡到天亮。

 

尿床與尿褲子之間的關係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有白天尿褲子問題的孩子,夜間也會尿床。但也有個別孩子只在白天尿褲子,而夜間不會尿床。

不過,這並不會影響訓練和治療的方法。因為無論是尿床還是尿褲子,本質上都是「儲存和排放尿液的機制」出現了問題。

雖然兩者的部分原因和應對措施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原理是一樣的。

 

何時需要治療?

根據「國際兒童尿失禁學會(ICCS)」等國際指南,5歲以上的兒童,如果每月至少發生一次尿床,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被定義為「夜尿症」。

而對於「白天尿褲子」的問題,如果5歲以上的兒童,每月至少發生一次,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建議進行治療。

 

在詳細解釋尿床和尿失禁的機制之前,先給大家傳遞一些基礎知識。

其實,不尿床、不尿失禁是非常困難和復雜的事情。 「怎麽可能呢?不是很自然的嗎,畢竟不需要刻意去注意就能做到吧?」可能很多人會這麽想。

 

那麽,我們來看看,在去廁所排尿時,身體內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呢? 膀胱裏積存了尿液 → 透過脊髓向大腦的排尿中樞發出訊號 →

大腦判斷「差不多該去廁所了」→ 大腦發出指令:「動動身體去廁所」→ 發出運動神經

指令,讓肌肉運動 → 然後膀胱將尿液排出(請參考頁面插圖)

即便是這麽簡單地說,也有這麽複雜的過程! 而且我剛才介紹的是白天的排尿情況。如果是夜間的話,還要加上「從睡眠中醒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任務失敗。 比如,對於小孩子來說,雖然已經到達廁所,但常常會在廁所前漏尿。

可能是因為在脫下內褲時,尿液已經忍不住了。

造成這種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去廁所的時機太晚了。或者進入廁所後,產生了安全感,導致大腦過早地發出排尿指令。

 

這樣你應該能稍微理解了嗎?也就是說,要順利地在廁所裏排尿,需要突破多個關卡。 當然,大多數人能在無意識中順利完成這一過程。

這是因為從兒童時期的失敗開始,身體逐漸學會了如何操作,變得熟練。再加上,身

體成長後,排尿的機制也逐漸完善了。

 

然而,孩子們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而且經驗不足。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是完全不奇怪的。

而且,事實上,人類的身體並不是天生就不尿床、不尿失禁的。聽到這個,你會感到驚訝嗎?

關於人類尿床和尿失禁的原因,存在一種與人類進化過程相關的理論(福田史夫的《人類孩子為何會睡小便——觀察猿類一萬小時揭示人類的謎題》)。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祖先是遊牧生活,沒有固定的棲息地。所以,在自己喜歡的時機和地點排泄是很自然的事情。「定時定點」的排泄習慣是後來的文化產物。

 

此外,我個人猜測,如果我們的祖先是遊牧生活,那麽他們晚上不太可能有長時間的深睡。因為那時可能會遭遇其他動物的攻擊。

如果沒有長時間睡眠的習慣,就不可能會有尿床現象。

也就是說,從大約一萬年前開始,我們人類才開始定居,擁有了固定的住所,並且開始有了長時間的夜間睡眠。

 

因此,定時定點排泄和晚上不排泄而積攢尿液成為必要的生活方式。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身體的機制也逐漸進化。

 

現代人中,也有些人能有意識地活動耳朵,或者臀部的尾骨仍然存在。 這說明人類進化的痕跡仍然留存在身體裏。

這並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個體差異的體現。同樣地,尿床和尿失禁也是人類進化的痕跡之一。

大多數人在5歲左右就能適應現代生活中的排泄方式。但也有一些人會稍晚一些。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做錯了什麽。

擁有這些預備知識後,你可能會更容易接受尿床和尿失禁這種現象,並視其為自然的事情。

 

晚餐不如早餐來得豐盛

改變晚餐和早餐的安排

關於就寢時間的建議,我會在第四章再次說明。如果按時睡覺,理想的情況是要在晚餐後盡量早些吃完,最好是在晚上8點左右結束晚餐。

「這樣可能有點困難」,有些人可能會這麽想。雖然低年級的孩子可能勉強能做到,但到了高年級,尤其是當孩子開始參加補習班或課外活動時,這可能變得更加困難。

而且,如果是雙薪家庭,那麽也會受到家長工作時間的影響。

有些家庭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實際上很難保證晚餐和睡覺之間有3小時的間隔。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盡量想辦法提前吃晚餐。

例如,如果晚餐前已經洗過澡,那就先吃晚餐吧。再者,晚餐可以準備得簡單一些,避免花費太多時間在烹飪和準備上。

「但如果晚餐太簡單,營養不均衡怎麽辦?」你可能會擔心。別擔心!你可以透過豐盛的早餐來補充營養。

說是豐盛,其實就是將晚上吃的菜餚轉到早上吃。實際上,日本人過於注重晚餐的準備工作。

由於「一湯三菜」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認為晚餐必須有湯,還有好幾道小菜。

如果晚餐準備時間過長,就會導致吃晚餐的時間變晚,進而影響睡眠。睡得晚,身體消化不完全,無法有效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

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從而使尿床現象變得更加容易發生。

如果睡眠時間不足,早上很難醒來。結果,早晨沒有足夠的時間享用早餐,最終不得不將更多的食物集中在晚餐上。

這種惡性循環的家庭並不少見。

另一方面,如果晚餐簡單些(如「八分飽」),準備時間就不會太長。快速準備並快速吃完晚餐,這樣就能延長入睡前的時間,能夠更好地排除體內水分。

早點入睡,能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調節自律神經。睡得好,早晨醒來會更輕鬆,尿床也更難發生。

因此,早睡就能早起,早起後能吃到更豐富的早餐,而早餐正是提供上午活動所需的能量。透過充足的早餐,我們能更好地迎接一天的挑戰。

那麽,具體該吃什麽樣的晚餐和早餐呢?例如:

輕便的晚餐:一碗白飯,配上烤魚和蘿蔔泥等主菜。

豐盛的早餐:在平常早餐的基礎上增加沙拉、水果、優格等。

晚餐和早餐的量要完全顛倒過來。並且,並不需要過於堅持「一湯三菜」。

當你習慣了「晚上簡樸,早上豐盛」的安排,你會發現,忙碌的傍晚不需要做複雜的料理,反而會覺得更輕鬆。

可以從「吃昨天剩菜嗎?」這樣簡單的一步開始。如果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孩子們應該能夠從早晨就能大快朵頤。

這些小小的改變累積起來,最終會幫助孩子們少尿床,過上更多的乾淨、健康的日子。

 

前言

本書的使用方法

第1章 為什麽會尿床和尿褲子?

尿床和尿褲子的區別是什麽?

尿床和尿褲子是正常現象

尿床・尿褲子的三大原因

隱藏的原因——便秘

第2章 透過家庭訓練來改善!

先嘗試這些家庭訓練!

控制水分攝取

每天可以喝多少水?

鹽分是尿床・尿褲子的頭號敵人

讓早餐比晚餐更豐盛

針對參加社團活動或興趣班的孩子的飲食調整

在家也能預防便秘

專欄 現在的限制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第3章 先掌握當前狀況

並非所有孩子都需要去醫院就診

記錄數據,掌握現狀!

先看看「當前狀況評估表」!

善用便利的工具

專欄 真的長子更容易尿床嗎!?

第4章 睡個好覺!

調整睡眠節奏

多去幾次廁所也沒關係

養成定期上廁所的習慣

打破尿床循環

通過尿床・尿褲子記錄表,讓訓練更有趣

專欄 吃西瓜會導致尿床!?

5章 「心理」與尿床・尿褲子的關系

尿床・尿褲子與心理狀態的聯繫

有些孩子在適應學校生活方面有困難

突然開始尿床或復發也不要慌不要責罵孩子,欣賞他們的每一點進步

專欄 成人的尿床問題

第6章 進行「家庭訓練」後,如果仍然無效就去就診

確認是否有改善

需要去醫院・診所就診的情況

在醫院・診所會進行哪些檢查?

專欄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醫院!

第7章 透過一些小技巧克服問題

做好萬全準備,宿泊活動或集訓也不用擔心!

低年級孩子適用獎勵策略,高年級孩子適用講道理策略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要讓他們意識到「危機感」

克服尿床・尿褲子,就像學會騎自行車一樣

相信「一定能治好」非常重要

後記

來自曾經就診者的反饋

作者介紹

羽田敦子

📌夜尿/尿失禁專科兒科醫生,醫學博士。日本夜間泌尿外科學會理事。

兒科認證講師、兒童心理諮商師、兒科傳染病認證醫師/臨時講師、感染疾病指導員/ICD/抗菌化療指導員。

📌畢業於福井醫科大學(現福井大學)醫學院。公益財團法人小淵達貴醫學研究所北野醫院小兒科主任。

📌主要從事尿床和傳染病的臨床、研究和教育工作。取得醫生執照、在醫院工作後,他獲得了大阪大學皰疹病毒基礎研究的博士學位。

📌在斯坦佛大學研究水痘病毒和帶狀皰疹疫苗。 1999年回日本後,除了診斷一般兒科疾病外,他還在大阪北野醫院擔任傳染病醫生。

從兒童到成人和小兒腎病患者的感染控制措施和診斷。

📌2000年,當時的兒科主任說:「因為有尿床困難的人,因此啟動了尿床門診。」

モチコMOCHIKO
漫畫家・插畫家。Instagram的追蹤人數超過19萬人。

在家訓練--跟尿床、尿褲子說再見

おうちでできる おねしょ、おもらしさよならガイド

在家訓練--跟尿床、尿褲子說再見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