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Kumi Abiru
阿比留久美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文化構想學部副教授。
專業領域為教育學(社會教育、青少年期教育論)。
一方面作為教育、福祉、文化相關事務的橋樑,並研究如何構築一個能夠培育兒童及年輕人的理想社會。
藉由兒童・青年支援團體等組織舉辦的活動,來構想社會應有的面貌。
著作如『子どものための居場所論』(暫譯:兒童歸屬論)、
共同著作『「若者/支援」を読み解くブックガイド』(暫譯:「青年/支援」讀解指南)等。
 

作品

現代社群軟體十分發達,不必見面也能輕易維持聯繫,然而人們為何依然感到孤獨? 社會本該是頗富自由、擁有多樣性的,然而生活在其中,為何讓人感到如此窒息? 作者藉由本書,探討社會上出現的種種現象,並思考如何改變現狀。   疫情爆發後,人與人交流的機會變少,許多人因此對於「孤獨」的感受更加強烈。 雖然能夠藉由網路等媒介與人互動,然而人們還是會感到孤單,作者認為這是由於缺乏「歸屬感」的緣故。 本書以「歸屬感」作為切入口,說明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境。   文章內容涵蓋了許多社會議題,例如成果主義與自負責任、家族的多樣性、性別不平等、他人認可及自我認同等等。 藉由本作提及的議題,反思在這個新時代下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改變瀰漫於社會中的壓抑感,構築任何人都能享受生活的社會。   每個人的生活都與社會息息相關,正因如此,若社會過於死板,讓人感到壓抑,人們便很難從中找到歸屬。 相反地,若被社會認可,就能從中得到滿足及幸福的感覺。 作者希望藉由本書,讓讀者了解「孤獨」並不只是個人的情緒,也可能是社會氛圍及環境所導致。 如何讓社會成為容易生活的友善環境,則是必須努力的課題。   本作分為三大部,第一部為「歸屬感及認可」。 探討何謂歸屬感,並說明如何正確理解歸屬感的意義。 不斷要求人們證明自我價值的社會,會形成沉重的負擔及壓抑的環境,讓人無法感到自在及安心, 如此一來便無法獲得歸屬感。   第二部為「越發不穩定的生活基礎」。 以各種社會現象及議題作為切入點,探討社會中歸屬感的問題。 如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狀況、時代推移下家族型態的變化、女性在社會中的生活方式等等。   第三部為「為了過有歸屬感的生活」。 在沒有歸屬感的環境下過日子,不管是誰都會覺得十分痛苦。 為此,我們應當思考該以何種條件為基礎,構築一個有歸屬感的社會, 並且學習與孤獨相處的方式,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之道。   作者以孤獨及歸屬感作為主題,由此切入重點,探討社會的構造及問題, 希望能夠與讀者一同思考,如何才能降低社會的壓抑性,構築一個適合生活的友善環境。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