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Akiko Shimoju
下重暁子

下重暁子(Akiko Shimoju)

作家。日本筆會副會長。日本旅行作家協會會長。

畢業於早稲田大學教育學部國語國文科。後來加入NHK,擔任廣播員。在廣播員職業中表現卓

越後,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涉足文學創作。她的作品跨足多種領域,包括散文、評論、非虛構

作品和小說。也曾擔任JKA(舊稱:日本自行車振興協會)會長等職務。

作品包括暢銷書《家族という病》(幻冬舎),銷售超過60萬冊,還有《持たない暮らし》

(KADOKAWA/中經出版)、《母の戀文》(KADOKAWA)、《「父」という異性》(青萠

堂)、《老いの戒め》和《若者よ、猛省しなさい》(集英社)等。

作品

內容介紹 世界上有想生孩子的人,也有不想生孩子的人,就是這樣。   日本知名女星--山口智子因為對媒體說「我選擇了不生孩子的人生。夫妻2個人的生活非常幸福,沒有 任何的遺憾。」而造成日本社會一時的轟動話題。對她這樣的舉動,有贊成她鼓起勇氣選擇自己的生活 方式的,也有指責她既然結婚就應該生孩子。   從何時起,生不生孩子這件事,社會的言論變成了女性的一種無形的壓力。 女性必須結婚嗎?結婚了就應該生孩子嗎?生了孩子人生就圓滿了嗎......。 自身選擇了不生孩子的作者就這些問題探討了不想要孩子的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提供了深刻而富有 洞察力的觀點,試圖解釋為什麽一些人選擇不要生育子女。   作者在書中從個人經驗出發,探討了不想要孩子的人可能會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她介紹了她個人的選擇,即不想要孩子,並解釋了她寫這本書的動機。在書中她也強調這是一個複雜 而個人化的決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書中討論了社會和文化對生育的期望,以及不想要孩子的人可能會受到的壓力。這包括家庭、朋友和 社會對生育的預期,以及媒體和社會標準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也描述了社會如何對不想要孩子的人 做出反應。有時,他們可能面臨社會歧視和質疑,這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社交關係。 同時,從心理和情感層面,作者深入探討了不想要孩子的人可能經歷的心理和情感體驗。這包括對社 會責任感、家庭期望和自我認同的挑戰。她也強調了這種決策的複雜性,並探討了內心的掙扎。   女性對於自己的生育決策應有的權利和自主選擇。她討論了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演變以及性別平等的 重要,給因結婚,生孩子而煩惱的眾多女性提供勇氣的一本書。 它鼓勵讀者思考生育決策的多樣性,以及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可以促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育選擇。 「逼婚」、「剩女」、「父母的」道德綁架等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問題,思想方式更多元,價值觀越來 越多樣化的年輕人很多都已經厭倦了老一輩的傳統思想及其束縛。   這本書雖然是以日本為前提,但是每一個內容都直擊現在中國的各種社會問題。能夠深深獲得價值觀 多樣化年輕人的共鳴的一本書。   第1章 生孩子是否無條件地是好事? 第2章 不生育的時代 第3章 家庭這種幻想是否會讓人不幸? 第4章 結婚與不結婚,有孩子與沒有孩子 終章 我為什麽沒有孩子的理由   內容節選 擁有子女的責任 當我回顧自己時,我發現自己甚至無法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更不用說對孩子的責任了。 我的伴侶已經成年,與我不同,所以無需我承擔責任。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由於我們大致相同的年齡,每個人都必 須自己應對。孩子是由我們和伴侶共同創造的。 那麽,將來出生的孩子是否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或願望來創造呢? 還有一點,社會似乎強迫人們在結婚後接著要孩子。「你們還沒有孩子嗎?」這成了常見的問題。   對於那些毫無考慮就生孩子的人來說,孩子似乎成了他們自己的一部分。為什麽不能安靜地讓每個人自行決定呢? 生育孩子的責任沈重。只有少數人能夠說:「讓我自己來吧,這是我的人生。」為什麽有人如此坦然?如果是我, 我可能會反駁:「絕對不生!」這種話語多麽失禮。為什麽要幹涉別人的決定呢? 這似乎是某種恭維。在婚禮上,那些認為社會常規就是一切的成年人一定會談論孩子。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壓力。 而且,當來自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等人要求盡快看到孫子的臉時,軟弱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屈服於無 言的壓力。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人相信孩子是屬於自己的。即使經歷了懷孕和養育,孩子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我不同。 雖然在出生初期看不出來,但在成長過程中,個性會逐漸顯現。即使他們與我相似,他們仍然是獨特的個體。 我甚至無法處理自己的事情。我必須承擔自己所做的和思考的一切,因為這些都會回到我身上,但其他事情就無法 掌控了。我幾乎不寄望於別人。由於沒有孩子,這是理所當然的,我也不寄望於伴侶。從某個時候開始,我甚至不 再寄望於父母。結果,我的生活變得輕鬆多了。   期望別人,失望大多數情況下都很沈重。如果期望沒有得到滿足,只會導致抱怨和牢騷,這會積壓成壓力。 不寄望於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輕鬆。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包括孩子、父母和伴侶。這意味著他們是與我不同的個體。 我曾寄望於別人多次並遭受了痛苦。結果,我決定不再寄望於別人,只寄望於自己。 寄望於自己,責任就在我自己,而責任也會回到我身上。即使我對自己感到失望,我可以重新開始。當我不寄望於 他人,卻意外地得到某種幫助時,那種喜悅是無與倫比的。   與其抱怨不記得結婚紀念日或生日,不如在不寄望於任何事情時,突然記得並感到高興。然而,對於親人來說,他 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可能會引發不滿。如果期望變得過於強烈,人們可能開始寄望於丈夫的職業成功或孩子 的學業。他們甚至不會考慮到對方有多麽困難。 養育孩子的責任很重。由於我小時候身體不好,我勉強能養活自己,所以這也是我選擇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不想生育,就不必生 數年前,一名國會議員曾不小心說出:「女性是生孩子的機器」,我認為這樣的言論仍然存在,男性中 也有相同的看法。 儘管這有時是失言,但它反射了某些人的真實想法。至今,這種觀念仍然廣泛存在,令人困惑的是,有 時女性自己也持有這種看法,貶低不生育子女。更糟糕的是,國家政策加劇了這種現象。   透過媒體,社會明示或隱示地推動生育子女。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個體自由在憲法中得到 保障,但社會在不可見的形式中施加壓力。 如果有女性因此感到需要生育子女,我們應該對她們說:「可以更自由地按照你的意願生活。」 生育與否不是一種義務或責任,而是一種選擇。   如果確實渴望孩子卻無法生育,人們會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常常受到責備,實 際上男性也可能是問題的原因。 據說不孕症的一半原因是男性。 最近,有男性公開承認自己患有精子問題。沒有必要向任何人尋求原諒。生育與否是由每個人的生活方 式決定的,選擇生育與否是生活選擇本身。   擺脫婚姻和生育的束縛 以前,婚姻適婚年齡的束縛影響了很多女性,但現在人們普遍接受了一種觀念,即無論你是四十歲還是 五十歲,或者更老,只要你選擇結婚的時候就是適婚年齡。 然而,生育適齡期仍然存在,通常被認為是四十到五十歲左右,直到停經。 因此,「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樣的威脅變得有效。 儘管這意味著應該在年輕時考慮是否生育,但對於那些選擇不生育子女的人來說,這樣的後悔是不會發 生的。   對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來說,這可能是重要的事情,但對於選擇不生育子女的人來說,適齡期的概念是 沒有意義的。 相反,停經期可能會讓人鬆一口氣。我自己長時間忍受生理期頭痛的困擾,所以感到非常寬慰。 由於一直在工作,我不會受到那一階段各種問題的困擾。未來,隨著高齡生育和人工授精的發展,以及 通過保存丈夫的精子,將來需要時可以生育孩子,適齡期的觀念可能會逐漸淡化。   家庭中發生的悲劇 一位講談社的暢銷漫畫雜誌編輯次長因與妻子之間的問題升級為謀殺案引發社會熱議。 恰巧在逮捕消息傳開時,我正在與講談社的編輯討論連載計劃的事宜。 過去出版社的醜聞不常見於世,尤其是考慮到它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大型出版社,所以這次事件對他們來 說是巨大的衝擊。作為經常與編輯打交道的人,我也感到震驚。然而,回想起來,雖然不常見發展為謀 殺案,但夫妻之間被逼至絕境的情況應該很常見。   原因各異,但像這次事件一樣,與育兒有關的問題很常見,尤其在三四十歲的育兒時期容易發生。問 題會逐漸積累,最後可能升級成現實事件。 在這次案例中,這對夫婦有四個孩子。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在生四個孩子時已經達成了共識,但實 際上,隨著孩子的增多,時間投入也逐漸增加。每多一個孩子,負擔也隨之增加,而入托兒所、幼稚園 和學校後,這種負擔似乎永無止境。   有趣的是,這位被捕的丈夫,在Twitter和部落格中談到,他第一次休育嬰假時才真正意識到家庭主婦的 工作之辛苦。這些工作似乎沒有盡頭,任務不斷而且沒有休息的時刻。 他罕見地取得了兩個月的產假,這在出版社中也相對不常見,他被認為是一個「現代男性」,似乎在努力 理解妻子的工作。然而,兩個月的時間實在有限,妻子可能認為僅僅兩個月不足以使丈夫真正理解。這 可能導致二者之間再次產生誤解。   妻子因育兒問題而擔心夫妻關係,不清楚是否發生家庭暴力,但她在事件發生前曾諮詢過社福機構。她 是否有一個可以信賴的諮詢對象可以傾訴她的困境?扶養四個孩子,而丈夫常常需要加班工作,使得她 很難找到時間與丈夫坦誠交流。特別是像這位備受歡迎的編輯那樣,需要迎合作者,配合漫畫家的時間 表,有時需要忍受深夜工作。而且,作為負有責任的編輯,他不像普通公司員工那樣可以按照規定的工 作時間完成工作。 當然,妻子也應該理解這一點,但在獨自承擔育兒工作的艱辛時,可能會導致身體和心理雙重壓力的累 積。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壓力。就在事件發生前,她透過郵件向丈夫傾訴育兒的艱辛。這可能已經是她的 極限。   因為他們沒有面對面交談的機會,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互相之間的郵件往來已經成為日常常態。丈 夫對妻子的抱怨透過郵件回應並表示他會「處理」,但在工作中不得不傾聽妻子的抱怨可能對他也是一種 困擾。   編輯的工作涉及與作者合作,直到最終審定完成,因此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 丈夫可能對妻子也有不滿,覺得妻子為什麼不理解自己。 有人可能認為他們應該更早地進行坦誠交流,但在家裏,丈夫因為疲憊只能入睡,而妻子必須照顧孩子, 儘管她已經筋疲力盡,她仍然試圖迎合深夜回家的丈夫,但也存在限制。   親情和家庭造成的創傷留下深刻的影響 這些創傷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影響。有許多人因童年時的創傷經歷,如父母的虐待或欺淩等負 面經歷,成為不願意生育孩子的主要原因。山口智子女士也曾提到,童年時的經歷對以後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   雖然創傷各種各樣,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童年時遭受來自父母的虐待或欺淩等負面 經歷,另一種是受到父母過度關愛和干涉的情況。 在我的情況下,我可以說反應是為了抵抗母親的愛和期望。在某種程度上,我一直在母親的掌握 下,即使在反抗中,我似乎也沒有真正擺脫她的掌握。   由於撰寫了《家庭這種疾病》一書,我有機會與許多人進行訪談,包括香山リカ女士在內。 其中之一是田房永子女士,一位漫畫家,出版了KADOKAWA的《母親太辛苦了》。 她是一個獨生女,周圍的人認為他們是「親子關係良好」的一個例子,但她從未想過「我愛媽媽」。 她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母親過度關注的傷害,直到結婚後與支配她一生的母親斷絕關係,展示了她 的一生。   至於父親的存在,通常是像許多家庭中那樣對家庭漠不關心的父親。 問題在於母親和女兒的關係。由於是獨生子女,母親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田房女士身上。 她是一個充滿感性的個體。她說:「即使現在,與母親在同一個空間讓我感到很難受。」   我能夠理解她的感受。她的母親有時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因此容易引發反感。與此不同,我的母 親有著無限的耐心,總是嘗試傾聽我說的一切,這讓我感到很煩躁。 田房女士一直表現得像個乖孩子,沒有反抗,但積壓下來,最終她爆發了,與父母斷絕了關係。 這次訪談發表在周刊雜誌《女性自身》上。 她穿著白襯衫,搭配鮮紅色開衫,非常時尚。盡管她非常喜歡紅色,但她的母親卻不喜歡,從未 為她買過紅色的東西。因此,她能夠自己穿喜歡的衣服讓她感到非常開心。   之後,她與現在的伴侶相遇並結婚,不久後懷孕,然後經歷了流產。第二次懷孕後成功分娩。作為一名漫畫家,她 在家工作,與丈夫分享各種情感。她的丈夫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能很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我向她提出了我最感興趣的問題: 「我害怕自己會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孩子,所以才沒有生孩子,但田房女士,您沒有感受到這種危險嗎?」 「不,我深刻感受到,我也害怕自己會想自己的母親一樣變得想去掌控孩子的一生。現在每天都有這種掙扎。但我 經常尋求治療和諮詢,在這些治療的幫助下,我現在對孩子的問題沒有太多情感壓力。相反,我把壓力轉嫁到了丈 夫身上。」 「為什麽您決定要生孩子呢?」 「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很大。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東京傳出了不能讓孩子喝自來水的謠言。那時我突然想,如 果之前流產的孩子還活著,現在可能已經三歲了。如果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會死,那為什麽不生孩子呢?」 在田房女士的情況下,她透過專業治療和諮商專家來克服自己對母親的恐懼和自己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的恐懼。然 而,她仍然擔心什麽時候會因孩子而爆發。 在將來,當孩子長大並開始有自己的觀點時,我想再次和她進行對話。 我想了解孩子是否認為出生在田房女士家庭是一件好事,以及田房女士如何與孩子互動。 決定生育或不生育只是一個方面,生育後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重要的。   為什麽想要孩子 在思考生育還是不生育的問題時,值得考慮的是為什麽人們希望要孩子。生育和不生育是相互關聯的,所以思考為 什麽希望要孩子也非常重要。 在我周圍的人中,很多人都回答說,一旦結婚或男女相愛,生孩子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他們從未認真考慮過。 即使是我四十多歲、有兩個孩子的年輕朋友,當時也沒有認真考慮,但最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原因是他們開始擔 心未來的時代,或者作為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責任感等等,這些問題使得他們變得猶豫不決。   這實際上是關於生育後是否會後悔的問題,但也許在生孩子的時候並不會考慮到這些。畢竟,生育的決定並不能反 映到即將出生的孩子的意願上,因此也可以說是根據父母的意願來決定的。 父母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複雜的。   那麽,為什麽父母希望要孩子呢?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之一可能是他們想要一種表明自己存在的方式。他 們渴望擁有自己的血脈傳承,一種與自己相似的存在,一種可以依賴並愛護的東西。 更具體地說,他們可能希望有人繼承他們的家庭、姓氏,以及在一生中積累的財產和其他東西。另外,有人可能認 為有人可以在他們年老時照顧他們會讓他們感到安心。 儘管父母期望這一切,但孩子是否能夠滿足這些期望是另一個問題。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