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shikazu Nakayama
中山芳一
中山芳一
1976年1月生於岡山縣岡山市。
All HEROs 合同公司代表、IPU環太平洋大學特命教授,前岡山大學副教授(教育方法學)。
岡山大學教育學部畢業後,1999年起擔任保育指導員長達9年,在當時是岡山縣唯一的男性學童保育指導員。
從這段經歷中,他確信了學童保育研究的必要性,而轉向從事教育方法學的研究。
此後,他在幼兒教育到學校教育的多個教育現場進行實踐研究,並在大學中專注於職業教育的教學。這些經驗讓他開始提倡「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育方法,並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
2024年8月從岡山大學退休,擔任All HEROs 合同公司代表,致力於振興日本的教育與保育事業,持續拓展其活動領域。
作品

此書是累銷已破140萬本的「マンガでやさしくわかる」系列的最新作品。
在過往要求孩子學業成績要好、考上好學校的育兒方式已不再是王道。
學力也不再是唯一指標,「非認知能力(例如:自信、負責等品格特質)」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因其對幼兒教育的研究而受到關注,
並且在日本2020年的教育改革中,將「非認知能力」作為核心內容之一。
大家對於近年來中常被提到的「非認知能力」了解多少呢?
簡單來說大體分成三類:
「積極性」:提升自我的能力。包括:進取心、自信、樂觀等。
「耐性」:自我審視能力。包括:自制力、耐力、復原力等。
「社交性」:與他人相處能力。包括:溝通力、包容力、協調力等。
亞洲國家的教育還是有些地方很注重孩子們的學習、課業成績,
父母家長都期待孩子能考高分上好學校。
孩子們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很容易誤以為考試成績決定未來的一切,
但在進入社會後,才發現學校所學的學科內容並不足以應對工作、人生,
有些孩子可能因沒有抗壓性而崩潰,
沒有社交能力不懂得說話而處處樹敵最後無法融入團體之中,最後成為團體的邊緣人。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非認知能力」極為重要。
在現代社會中,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約有8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具備「即使失敗也能夠重新振作並成長」,
以及「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道路」等高非認知能力。
而為人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更要留意尊重孩子們的想法,記得先傾聽再溝通。
本書除了強調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外,並以漫畫清楚地解釋了在家庭教育中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方法。
書中以四個主題構建:「培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通過遊戲培養生存能力」、「如何稱讚和責備以促進孩子的成長」、「通過親子對話培養非認知能力」。
而漫畫中的具體情境也都是非常易於理解的例子。
解說部分也有兩種模式,既有對話式的講解,也有作者用非常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獻給每個希望孩子勇於面對並開創自己人生的父母們。
[目次]
序章 世界關注的非認知能力
第1章 培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第2章 遊戲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第3章 如何稱讚和責備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第4章 透過親子對話來培養非認知能力
後記 讓人生更豐富的非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