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Michael Pollan
麥可.波倫

九本書的作者,包括《植物靈藥》(This Is Your Mind on Plants)、《改變你的心智》(How to Change Your Mind)、《烹》(Cooked)、《飲食規則》(Food Rules)、《食物無罪》(In Defense of Food)、《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與《欲望植物園》(The Botany of Desire),所有作品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期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並在哈佛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寫作課程。2010年《時代》雜誌將他評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作品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可說是最會將複雜難析的歷史梳理成淺顯易懂科普故事的作者之一。由食物科普起家,讓作者接觸到鴉片、咖啡因、啟靈藥物(Psychedelics)等,了解意識的邊界與可變性,最終於2018年出版《改變你的心智》。這本新書《意識之現》,即作者對意識的縱深探索,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自我是誰?」、「我為何有感覺?」以及「科學能否真正解釋無法量化的內在經驗?」。結合科學記實、哲學反思與文學評論,作者以一貫清晰、敏銳而具有親和力的筆觸,深入淺出地打開了一個晦澀難懂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主題:意識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存在?   波倫真的很懂得如何吸引讀者,本書引言以1998年在深夜酒吧的打賭展開「意識科學」的基本假設。計算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偕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相信意識如其他自然現象,可以簡化成特定神經元在操控。賭盤另一邊哲學與認知科學家戴維·查爾莫斯(David Chalmers)則質疑,如果說意識包含學習、記憶等科學家已可在大腦特定區域測得的認知活動,為什麼這些行為仍需要個體感受參與。特定神經元或腦波與個人感受有什麼關聯?   「意識就像我們所棲息的水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它的感知就如同魚對海洋一樣有限。我們無法真正客觀地與之拉開距離,更無法離開水中,站在岸邊審視它。」   這場賭局是開啟現代意識探索科學研究的開端,2023年作者參加在紐約舉行的意識大會,科赫大方承認是他賭輸了,也開啟作者對兩人與這項學術研究的採訪報導。作者不諱言地指出,或許伽利略提出的客觀科學研究方法,並無法觸及個人主觀經驗的解析。這不僅是科學發展上的自我反思,更是哲學危機,我們是否太過依賴可量化、可重現的知識形式,而忽略了心智體驗這一人類的特質?   調查由此展開,作者拜訪哲學家,深入討論意識與自由意志的悖論;與小說家對話,理解敘事如何塑造自我;甚至走進佛教修行團體,與僧侶探討「觀照」、「無我」與「當下」的實踐意涵。這一段跨領域的旅行,讓讀者見識關於意識的智慧,其實早已存在於東方哲學與文學敘述之中。尤其是與僧人們的對談令人深思,他們對意識的理解,並非源自客觀觀察與量化,而是從主觀與實踐出發。在這樣的視角下,意識不是一個可以解釋的物理現象,而是一種可以體驗、訓練甚至擺脫的心靈狀態。這樣的洞見反而可能比腦波EEG訊號或核磁共振腦部影像來得更貼近真相。   「探究意識這個主題,很快就會發現,對於這個我們每個人都無比熟悉的現象,我們其實所知甚少。」   《意識之現》這本書能讓讀者意識到「意識」這個詞指的不僅是腦神經的活化,更是一種深刻的存在體驗,包括記憶、情感、思想與做夢。它不是一本寫給神經科學家或哲學家的專書,而是寫給每一位對「我是誰?」感到好奇的讀者。 推薦給所有對人類心智與存在意義感興趣的人。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