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社をつぶさない社長の選択

不讓公司倒閉的社長的選擇

類別 : 商業理財
ISBN:9784761277260
頁數 : 288
出版 : かんき出版, 2024 年 3 月 6 日
版本 : 平裝版
版權窗口 : 繁體博達代理Sherry / 简体博達代理Sherry

內容介紹

精準決策--從稅務角度幫助企業「做對決策」,少走彎路。

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常常面臨著各類需要「選擇」的局面。

●剛創業時的選擇

・從個體戶vs直接開公司?

・借款 vs 自有資金

・委託會計事務所 vs 使用會計軟體?

……等等

●經營管理的選擇

・提高客戶單價 vs 增加客戶數量?

・外包 vs 雇用正式員工?

・申請專利 vs 不申請?

……等等

●稅務的選擇

・特別折舊 vs 特別扣除?

・納入灰色費用 vs 不納入?

・租賃公司宿舍 vs 提供住房津貼?

……等等

●資金周轉困難時的選擇

・支付稅金 vs 償還借款?

・出售資產 vs 再次借款?

……等等

●防止倒閉的公司選擇

・注重毛利 vs 注重銷售額

・高價銷售 vs 打折銷售

……等等

 

在迷惘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但在兩者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抉擇」還是必須由社長親自來做出。

如果這個決策出錯了,很有可能局勢會變得不可挽回……。

在本書中,日本專業註冊稅務師從稅務的角度介紹了創業時、經營策略、稅務、資金周轉惡化等情況下的不同選擇的利弊,幫助讀者做出「精準決策」,少走彎路。

雖然稅務制度細節的地方每個國家不盡相同,但是大致的方向是接近的。

我讀了一下這本書,感覺其中的內容,也能給國外的企業管理者,經營者一個思考企業問題的思路,和從稅務角度去思考企業經營決策的靈感。

此外,這本書透過VS 比較的形式書寫,更能幫助讀者輕鬆理解。

書中很少一部分不適合國外市場的可以適量刪減,具體在報價時請聯繫,謝謝!

 

內容節錄

外包化 vs 雇用員工

最近,即使在創業者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老闆。

過去,雇用員工,並利用其勞動力擴展業務是一種理論。然而,如今,不再是透過雇用員工來確保勞動力,

而是透過外包或業務委託的形式來擴大業務的方法正變得普遍。

這是因為相較於雇用員工,外包或業務委託在「響應能力」方面有著更大的優勢。有些人聽到外包或業務委託時可能會覺得工作或合同方面是非常冷淡的印象,但事實上,雇用員工在各個方面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風險非常大。

例如,即使招聘了員工,我們也無法確定他們會是何種人。如果出現問題並導致解雇,還可能被控告「非法解雇」。此外,公司需要負擔的社會保險費用也非常高。考慮到這些因素,對於一定規模以下的企業來說,在業務規模穩定之前,許多經營者可能會認為與其雇用員工,不如選擇外包或業務委託更有利,這是可以理解的。

 

年營業額4億日圓的個人企業老板,不需要員工?

我之前也提到過,我有一些客戶,公司的銷售額約為4億日圓,但卻只有一個人擔任老闆。

在外包或業務委託並不普及的時代,一個銷售額達到4億日圓規模的公司,至少也應該有10到20名員工。該公司最初也曾經有過10到20名員工。

然而,面對諸多問題,如社會保險費用的負擔、人員成本的上升、人才的獲取等,最終決定一個人經營公司。據說,員工數量減少後,銷售額也下降了,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能夠穩定地維持著4億日圓的銷售額,毫無壓力地經營公司。

當然,他並不是一個人獨自完成所有工作,而是巧妙地利用外包或業務委託來建立團隊,並以與擁有員工時相同的方式來維持公司。

這位老闆說:「與擁有員工時相比,獨自經營公司的風險顯然更小。」當然,我認為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如果不雇用員工,公司就無法運轉,但是在數億日圓的業務規模下,根據不同行業的不同,僅僅透過外包和業務委託就可以維持公司運作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關於將費用設為變動的思考,我在第115頁已經提到過,我基本上認為,「銷售額是固定的,費用是變動的」這種經營方式是最穩定的。當考慮到按比例與銷售額相關的固定費用和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的變動費用時,擁有更多可以應對銷售額的變動費用比例會降低風險。

外包化意味著費用與銷售額成比例增加。因此,在銷售額不穩定的公司情況下,這將成為壹一種風險管理方法。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業務的持續發展中,銷售額等方面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夠根據這些時機調整費用,那麽在經營方面的風險就可以大大降低,並且可以促進業務的穩定發展。

 

雇用正式員工 vs 與派遣員工簽約

在外包和雇用正式員工方面,我們已經討論了靈活利用外包的優勢,那麽在「雇用正式員工和派遣員工」方面呢?

十多年前,派遣解雇一詞在新聞中頻繁出現。被解雇的派遣員工在採訪中經常會說:「這樣就無法保證就業穩定。」的話。

確實,突然被解雇的情況對於那些希望長期工作的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然而,從合同的角度來看,相對於正式員工,派遣員工更容易被解雇,因為這有助於降低人力成本。順便說一句,我的辦公室也曾因為派遣解雇而遇到過困難。但與其說是我的辦公室解雇了派遣員工,不如說是我被派遣解雇了。

在會計師事務所中,有一個相對較多的工作叫做「記帳輸入工作」。這項工作涉及從客戶處收到收據等文件,將它們作為費用輸入到會計軟體中。一旦熟悉這項工作,就可以很輕鬆地完成,但由於需要一些會計知識,因此我的辦公室曾經從會計專業學校引入了派遣員工來進行這項工作。

由於曾在會計專業學校學習過會計,因此他們也具有一定的會計知識,為了備戰繁忙期,我們耐心地教授了他們工作。然而,在繁忙期前夕,他們突然宣布「辭職」。由於我們完全將他們視為繁忙期的人手,這讓我們非常困惑。

此後,每當新聞等報導派遣解雇時,我都希望聽到被解雇者的立場。在我的辦公室中,也有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想要確保一定程度的勞動力時,我們決定雇用正式員工。

雇用正式員工和派遣員工的一個重大區別是,派遣員工不是您公司的員工,因此,與正式員工相比,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度較低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工作內容上,派遣員工往往會接受更多的操作性工作,而不是重要性或需要較大裁量的工作。

對於派遣員工和接受他們的公司來說,雙方之間的權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這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對於像我們辦公室這樣處理客戶重要訊息和文件的公司來說,可能會限制派遣員工可以承擔的工作,因此根據行業不同,處理派遣員工可能會很困難。

然而,反過來說,對於不需要太多訊息管理或不需要太多教育的操作性工作較多的公司來說,委託給派遣員工可能會更有利。由於社會保險費用由派遣公司負擔,因此從成本方面考慮,可以考慮派遣員工。

 

使用商業貸款 vs 支付稅金滯納金

在資金緊張的時候,有些經營者會認為:「與其借商業貸款,不如拖欠稅金更好。」

他們可能會這樣想:「開始使用那麽高利率的貸款是沒出路了,還不如拖欠稅金。」

確實,商業貸款類似於法人的借款。與銀行貸款相比,商業貸款的利率確實相當高。如果能夠穩定還款,那就沒問題。但如果變成依賴商業貸款的資金周轉,利息可能會呈雪球式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會產生滯納金,但等待稅金滯納也許更好,這樣既不會增加債務,也能度過難關,這種想法也可以理解。

然而,商業貸款的高利率可以作為費用計入。但是,如果拖欠稅金,即使支付了滯納金的利息,也無法將其作為費用計入。

此外,正如前面提到的,拖欠稅金意味著未支付稅款,這將使您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銀行作為手段完全關閉,將是相當困難的處境。

如果面臨著選擇商業貸款或滯納金,我會選擇使用商業貸款,並在納稅後確保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

雖然商業貸款有時會遇到貸款審查的問題,但這是案例和案例之間的情況。如果業務運作良好,有穩定的收入,那麽即使使用商業貸款,也是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的。

 

總裁個人借貸會怎麽樣?

對於使用法人商業貸款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在資金周轉不良的公司中,經常會有公司總裁個人使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支付的利息可以計入費用嗎?

重要的是進行連接。即使是個人借款,也建議將資金首先存入公司帳戶,然後再支付外包費用或工資。這樣做,我認為在稅務調查時就不會被否認。

但是,如果支付的利息占借款金額的比例很高,可能會讓人懷疑您個人也在使用非銀行金融機構。這種方法只在無法使用銀行但盈利又不想支付法人稅時才適用。

 

查看資產負債表 vs 查看損益表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必須要學習的內容之一就是「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計算表」,也稱為「BS」和「PL」。如果要經營企業,就必須理解這兩個概念。

然而,即使提到了BS和PL,很多人對它們的區別可能也不太清楚。現在讓我們重新確認一下這兩個概念表達了什麽。

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計算表是背面和正面的關系。

舉個例子,如果用300日圓的現金買了蘋果,然後以1000日圓的價格賣出,那麽資產負債表會從1000日圓的現金中減去300日圓的現金,最終剩下700日圓的現金。

作為企業家,應該優先考慮哪一個呢?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哪一個更重要呢?

有一句話說:「掌握資產負債表者掌握了商業」。重視追蹤資產流動的資產負債表對公司的經營來說是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在貸款時首先看的也是資產負債表。

普通來說,人們可能會想:「要確認是否盈利,最好查看損益計算表。」但銀行首先查看的是資產負債表。

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冷酷,但是這是因為當無法償還貸款時,可以查看資產負債表來確定可以查封多少資產。

此外,我曾經參加過審計公司的審計,他們也首先檢查了資產負債表。他們在白板上逐個列出帳目科目,然後查看這些數字是否與實際數字相符。

例如,如果資產負債表上列出了「預付款」,就會檢查「這筆預付款是什麽?」然後查看預付款的文件。

他們先檢查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是否都正確,如果沒有問題,才會接著確認損益計算表上的數字。

無論如何,所有的公司都優先查看能夠清楚了解公司財務狀況的資產負債表。

掌握了資產負債表,就不會出現盈利但破產的情況。

從我學會計開始到現在,資產負債表被稱為「公司的成績單」。因為它可以一目了然地顯示公司過去是如何積累資產的。

雖然經常會聽到新聞報導說,有些公司盡管盈利卻破產了,但如果優先查看資產負債表,幾乎不可能出現盈利卻破產的情況。但是,如果公司的總裁只看損益計算表,那麽盈利破產是有可能的。

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假設公司的銷售額增加了,但在30天後才收到了款項。然而,支出的支付日期卻在30天後。這樣一來,支出發生在收入之後,公司的現金流就會變得很緊張。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公司的現金儲備會迅速減少,資金周轉也會變得困難。

查看損益表,可能會發現銷售額大幅增加,利潤也穩步增長。如果公司總裁只看損益表,會認為「我們盈利了,應該繼續擴大業務」。然而,從資產角度來看,現金幾乎已經用完了。最終,公司將無法繼續經營,盡管盈利卻破產。這就是盈利破產的真相。

如果此時公司總裁查看了資產負債表,就能清楚地看到現金的減少情況。「必須想辦法提前收到30天後的款項,否則資金周轉就會出問題」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一來,例如透過額外融資、電子債券等手段,可以解決資金流動周期的問題,從而避免公司出現虧損破產的情況。

如果只看到銷售額正在增加的損益計算表,就無法看到這樣的資金流動情況,因此,企業經營者首先要檢查資產負債表,確保資產的動向是清楚可見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作者介紹

松岡靖浩

稅理士事務所代表。

一貫以「不讓公司倒閉」為座右銘,30年來專注於現場工作,為500多家企業提供經營支持。自2018年起擔任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職務。

作為稅務師,他製作財務報表,同時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審查來自證券公司和註冊會計師的財務報表。他是一個了解粉飾決策、稅收、社會保險拖欠、隱藏負債等問題的專業人士,對財務報表的每一個細節了如指掌。

1995年通過了稅務師考試。1996年獲得AFP資格。1997年通過了中小企業診斷師一級考試。1998年獨立開業。

不讓公司倒閉的社長的選擇

会社をつぶさない社長の選択

不讓公司倒閉的社長的選擇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