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英國預計2025年1月出版
18世紀啟蒙運動之後,任何形式的信仰,例如因果報應、祖先祭祀、偶像崇拜、宗教到無政府主義等各類意識形態都會被視為愚蠢、反智、不理性、不切實際、有毒,甚至對社會造成威脅,認為是只有精神心理層面有問題或學歷不足,無法理性分析辯論的人的專屬。但是,本書作者提出目前宇宙間仍有許多人類無法證明與解釋事實,接納這些未知不代表一個人不會理性思考,而是存在主義下的必然。信仰的產生在理智上合情合理,也是人類存在不可或缺的一環。
美國911事件之後,不少社會輿論將事件開端怪罪的宗教上,於是新無神論者開始以偏概全地攻擊所有信教者,而不是檢視教義。不過,這些自稱理性分子口中的科學也無法提供一個真理,例如何為善?何為惡?很多現在宣稱的真相、道理只是當今社會文化普遍接受的產物,可能在未來就會被摒棄。反而信仰能提供一個解釋。這樣對於信仰的矛盾心態讓許多人不敢承認自己是任何宗教虔誠教徒,卻不諱將自己定位為擁有心靈信念,他們多數相信過世的人會保護在世人,提供指引與幫助,亦對超自然現象深信不疑。由此可知,對一般人來說,不受科學背書的信仰本身不是問題所在,信仰是否能被大眾接受才是不被汙名化的決定因素。
讀者或許會懷疑作者應該是位拒科學於千里之外的忠實信徒,但他其實從小渴望知道世界如何運作及其意義,並求學於牛津大學科學系,熟稔量子理論,最後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是個標準信奉實驗證據的科學家。直到有天他發現自己無法證明神是不存在的,於是開始懷疑自己所信奉的無神論,也質疑其他信仰的合理性。數學家兼哲學家伯川德‧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句話點醒了他,「讓哲學在我們這個時代能存在的首要任務即教導人們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不被猶豫綁手綁腳,躊躇不前」。宇宙橫亙,我們只知道如粟般的事實,無法證明人類存在的意義,亦無法給予生命一個通則。人類存在最大的價值不是信仰的內容,而是「相信」這個行為。無論是宗教或是世俗信仰,只要能提供對世界運行的解釋,建構生命的本質,即能為信者帶來慰藉,減少因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增進社會融合。
作者介紹
阿利斯特‧麥克拉斯(Alister McGrath)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其興趣橫跨科學、宗教、哲學和思想史等領域。他最近從牛津大學科學與宗教Andreas Idreos教授職位上退休。2007年,他與妻子喬安娜‧科利卡特(Joanna Collicutt)共同撰寫的跨國暢銷書《The Dawkins Delusion?》以反駁《自私的基因》作者兼無神論者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God Delusion》。他是John Wiley出版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神學教材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7種語言。在轉向研究神學之前,他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且擁有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