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日文版銷量:10,000本
手機失明--醫療現場的真實數據×行動經濟學,告別手機對我們的眼睛健康的危害。
本書探討了智慧手機使用對視力健康的嚴重影響及其潛在的失明風險。
書中詳細分析了智慧手機如何加重近視,並探討了防治近視的有效方法。
前言部分指出,智慧手機的廣泛使用正在引發近視加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透過講述一個高中生因近視加重而導致失明的悲劇,作者強調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
失明的進程分為三個階段,而孩子們常常隱藏「急性智慧手機內斜視」,使得問題更難被早期發現。
書中提到,智慧手機使用時間逐年增加,這一趨勢使得近視防治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智慧手機使用時間進一步增加,加劇了「失明大流行」的蔓延。
疫情使得兒童的視力問題更加嚴重,小學生每天使用智慧手機的時間達3小時,中學生4小時,高中生5小時。
2021年,視力低於「1.0」的小中學生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近視的加重不僅對兒童造成影響,還可能在其一生中導致「失明級聯效應」,而智慧手機的普及和疫情隔離生活都是這一趨勢的重要因素。
書中的第二章深入探討了智慧手機對近視的影響。
人眼的結構和近視的分類(假性近視與軸性近視)被詳細說明。
作者解釋了為什麽持續近距離用眼會導致軸性近視,並進一步發展成病理性近視。
兒童眼軸長度的增加與智慧手機使用密切相關,且即使在診察室中,孩子們也難以放下智慧手機,這使得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有效的近視防治方法在書中被歸納為幾個方面: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硬式角膜塑形片以及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等。
每種方法的有效性和實際應用情況都被詳細討論,旨在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近視防治方案。
行為經濟學在近視防治中的應用也是書中的一個重點。
作者解釋了行為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前景理論」及其如何幫助我們認識和改變近視進展的行為模式。
透過具體的「助推」策略,如「近視年齡」再認識、模擬失明體驗、使用太陽鏡助推早期發現異常等,作者提出了如何利用這些方法提高近視防治的實踐效果。
最後,書中探討了與智慧手機的最佳共存策略。
矽谷的科技領袖和社交媒體大師的例子顯示,限制智慧手機使用對保護視力至關重要。
作者建議使用iPhone的「屏幕時間設置功能」和Android版的「Google家庭鏈接」來控制設備使用時間,
並提出了其他輔助工具,如移動生活跟蹤器「UBhind」和智慧手機依賴防治計時器「Detox」。透過改變設備的文字設置、積極利用語音播報等措施,
可以有效減輕智慧手機對視力的負面影響。
本書不僅揭示了智慧手機使用對視力健康的威脅,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防治建議,是一本針對現代社會近視問題的深刻反思和實用指南。
內容節錄
人眼的結構
首先,為什麽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會導致近視?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簡要了解一下人眼的結構。
我們的眼睛透過「角膜」和「晶狀體」折射光線,將焦點對準「視網膜(黃斑部)」上,從而感知顏色、形狀和亮度等。
如果焦點能夠清晰地投射到黃斑部,我們就會感受到「看得很清楚!」的效果。晶狀體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在近距離用眼時會變厚,在遠距離用眼時會變薄。透過改變晶狀體的厚度,可以調整近處和遠處的焦點。
負責調整晶狀體厚度的肌肉是「睫狀肌」。睫狀肌透過放鬆或緊張來改變晶狀體的厚度。
當我們在30公分以內的「超近距離」看東西時,睫狀肌會緊張,晶狀體變厚,從而使焦點對準近處。
可治癒的「假性近視」和不可治癒的「軸性近視」
當焦點僅對準近處時,遠處的視力就會模糊,即成為暫時性的「近視」。如果睫狀肌的緊張狀態得到緩解,焦點可以重新對準遠處。
這種由睫狀肌緊張引起的暫時性近視被稱為「假性近視」。
由於是「假性」,如果在這個階段採取適當的藥物治療或改善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生活習慣,視力是可以恢復的。
然而,如果在假性近視之後繼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軸長度會不斷增加。眼軸長度是指從「角膜」到「視網膜(黃斑部)」的距離。
對於日本成人而言,眼軸長度的平均值大約為24毫米左右。
如果眼軸長度稍微增加,就會導致焦點在視網膜前方,從而使遠處視力模糊。
這種由於眼軸長度增長而導致的近視被稱為「軸性近視」。一旦成為軸性近視,當前醫學條件下無法恢復,因為已經延長的眼軸長度無法被縮短。
軸性近視是導致「智慧手機失明」的主要原因。
軸性近視的惡化引發「病理性近視」
軸性近視會使眼球逐漸變得細長。當談到這個問題時,很多患者會驚訝地問:「眼球真的會伸長嗎?」實際上,眼球是會伸長的。
原本像乒乓球一樣圓的眼球,在軸性近視進展時會變得越來越細長。根據進展程度,近視可以分為「輕度近視」、「中度近視」和「高度近視」。
在高度近視的階段,眼球的形狀類似於橄欖球。這種變形會使眼底受到負擔,產生各種病症。
例如,眼球後部可能出現突出形成的「後部葡萄膜炎」;眼球過度伸長可能導致視網膜裂開,即「視網膜脫離」;
黃斑部出現障礙如「近視性黃斑病」或「黃斑萎縮」;視神經受損引發「視神經病」。這些由軸性近視引起的各種異常統稱為「病理性近視」。
特別可怕的是黃斑部和視神經的損傷,因為這些區域的損傷會使視力恢復變得困難,最終可能導致失明。
此外,視神經病的並發症還可能增加「青光眼」的風險,這同樣可能導致失明。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顯著提高這些障礙和疾病的發生概率。
兒童眼軸長度的增長
軸性近視在兒童的「成長階段」中快速進展。你可能會記得,從小學高年級到中學時,同學們突然開始戴眼鏡的情況。
在這個階段,眼軸會隨著身高的增長而延長。也就是說,成長階段同時也是眼軸增長的階段。
如果在這個易於眼軸增長的時期長時間進行近距離用眼,眼軸會過度伸長。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和框架,探討如何有效推進近視對策的「助推」。
關於如何設計這些助推,由於超出了本書的主要主題「近視對策」的範圍,這裏不再詳細討論。
然而,所有這些助推都是實用和有效的。如果你對某些助推感到有趣,或者認為某些助推方法是可行的,請不要猶豫,嘗試一下。
助推1 透過「近視年齡」重新認識近視的進展
例如,假設你有一個小學生的孩子。孩子在學校的眼科檢查中被告知「視力下降,請去看眼科醫生」。
當你帶孩子去眼科醫生那裏,醫生可能會這樣告訴你:
A. 孩子的近視度數是-6D(屈光度),屬於中度近視。
B. 孩子的「近視年齡」是60歲。
大多數人可能會對B的說法感到更加震驚。對於A的「-6D 中度近視」,如果你已經讀到本書的這一部分,
你可能會理解這是眼球已經伸長,軸性近視已經相當嚴重的情況。
儘管如此,你可能仍會對「-6D」究竟有多嚴重感到不夠清晰。
相比之下,B的說法透過將孩子的近視度數轉換為「年齡」,使你更直觀地感受到近視的嚴重程度。
這樣的表述方式幫助你意識到近視已經進展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需要說明的是,「近視年齡」這個術語並非通常的眼科術語,而是我利用行為經濟學框架創制的助推工具,旨在使人們更易於認識近視的嚴重性。
它將視網膜的屈光度數轉換為類似年齡的數字。例如:
-1D 到 -3D 代表「輕度近視」
-3D 到 -6D 代表「中度近視」
超過 -6D 代表「高度近視」
當近視度數超過 -6D 時,眼軸長度已經顯著增長,眼球也會被拉長,導致視網膜和脈絡膜變薄,從而增加了眼部異常和疾病的風險。
透過這種「近視年齡」的助推方式,如果屈光度數是 -1D,相當於年齡;-4D相當於年齡;-6D 相當於年齡。
這種方式能夠讓家長更直觀地理解孩子的近視嚴重性,並對近視的防治產生更強烈的行動意願。
「框架效應」改變現狀認知
使用「近視年齡」的優勢在於它能夠讓人更容易感受到「失明相關的眼睛疾病即將來臨」的現實,從而成為促使近視對策行動改變的一個契機。
在行為經濟學中,這種透過改變表達框架(即「框架效應」)來改變印象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框架效應」。
透過這種效應,當告知家長孩子的近視進展情況並傳達「近視進展是損失」的訊息時,家長對近視的認識會迅速發生變化。
以前,我會告訴家長:「孩子的眼睛屈光度數是 -3D。如果不加以控制,近視會繼續進展,到孩子歲時可能會出現各種眼病,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然而,大多數家長對這種警告並沒有重視。他們往往只是敷衍地回應:「哦,是嗎?近視對策啊……我會考慮的。」
這種家長受到了「現狀維持偏差」的影響。所謂「現狀維持偏差」,指的是一種思維定勢,
即「即使近視稍微加重,但現在沒有任何困擾,因此以後也不會出現問題」,即傾向於認為當前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
或者,有些家長可能會受到「當前偏差」的影響,即「雖然我理解老師說的話,但現在並不會馬上失明,應該還沒問題吧!」
這種偏差指的是人們將當前的小利益優先於未來的大價值的心理狀態。
持有這種偏差的家長,往往存在「對近視風險訊息了解不足」的問題。
對此,效果好的助推方法是明確傳達潛在的風險(損失)。
透過使用感知上能直觀了解近視進展的「近視助推」,可以幫助家長更強烈地感受到「如果繼續這樣,將會遭受損失」的危機感。
近視抑制方法一: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
近視抑制方法之一是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這一點之前已經反覆提到過。
傳統上,近視被認為是東亞特有的疾病,常常被歸因於遺傳。
因此,「父母有近視,孩子有近視是無可奈何的」這種觀點曾占據主導地位。
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近視不僅與遺傳有關,還與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
其中之一就是近距離用眼,這一點在之前的討論中已經提到過。
具體來說,近距離用眼指的是在30公分以內進行的工作。比如,電腦螢幕的常見距離大約是30公分,書本的距離也是如此,手機則更近。
例如,眾所周知,閱讀書籍的孩子近視發病率較高,也有證據表明「閱讀習慣」與「近視的發生和進展」有關。
因為書本和眼睛的距離一般在30公分以內,所以閱讀本身就是近距離用眼。
另外,當使用距離螢幕更近的數字設備(如手機)時,從臺灣和中國的研究中可以得出:
每天屏幕時間超過1小時,近視會加重。
時間越長,近視進展越嚴重。
因此,美國推薦了「20-20-20」規則作為兒童近視對策,由美國驗光協會制定。
這個規則建議:「每觀看近處20分鐘後,遠離20英呎(約6公尺)以上的物體,注視20秒鐘」,旨在防止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透過定期注視遠處,防止晶狀體長時間保持膨脹狀態,從而抑制近視進展。雖然執行這方法不需要特別的努力,但在美國國內實際實施的情況尚不明確。
此外,在日本,由於GIGA學校構想,每個學生都配備了平板電腦,厚生勞動省為學生和家長製作了使用指南。
指南中建議:「看平板電腦時,眼睛與螢幕保持30公分以上的距離」,「每30分鐘從平板螢幕上移開視線,注視遠處20秒鐘」,與「20-20-20」規則類似。
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孩子是否真正遵守這些規則仍然令人擔憂。
近視抑制方法二:每天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
另一種有效的近視抑制方法是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最近的研究發現,讓成長中的孩子每天進行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可以抑制眼軸的增長。
戶外活動之所以有效,關鍵在於「紫外線光」和「光照強度」。紫外線光是波長在360~400納米之間的光,介於藍光和紫外線之間。
這種光線包含在陽光中,而螢光燈或LED燈幾乎不含這種光。2017年,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眼科學教
室的坪田一男教授(當時)等研究表明,這種光可以激活抑制近視進展的基因「EGR1(早期生長反應蛋白1)」,從而抑制眼軸的增長。
也就是說,透過進行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讓紫外線光進入眼睛,可能有助於抑制近視進展。
然而,僅僅暴露在紫外線光下並不足夠,重要的是「光照強度」,即光的數量和亮度。充足的光照可以確保眼睛攝取到足夠的紫外線光。
因此,進行戶外活動時,除了「時間」,光照強度也非常重要。
那麽,什麽程度的光照強度才是合適的呢?傳統上認為,1000~300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對抑制近視有效。
但現在發現,10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強度,只要時間足夠,也能產生效果。
例如,100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相當於在白天,即使佩戴帽子或太陽鏡,戶外也能充分獲得的亮度。
此外,即使在戶外陰涼處,也能充分獲得這種光照強度。
在進行戶外活動時,雖然紫外線可能帶來皮膚癌、白內障或黃斑變性等風險,但透過使用帽子、防曬用品或待在陰涼處等方式,可以在避免風險的同時實現近視抑制。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紫外線光(紫外線光)能有效,就在室內窗邊接受光照也可以」,
但實際上,日本市場上大多數窗玻璃都有紫外線過濾功能,也會過濾掉波長接近的紫外線光。
因此,即使在室內曬太陽,也無法期待近視抑制
效果。充分暴露在日間戶外的光照下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俄亥俄州立大學驗光學院的Lisa A. Jones博士等人進行的研究表明,即使父母有近視,每周進行14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可以降低孩子發生近視的可能性。
此外,雖然孩子的近視進展受遺傳影響較大,但中國和澳洲的研究顯示,父母有近視的情況下,
日常戶外活動不足1小時的孩子更容易發生近視,而每天2小時以上的孩子則不容易發生近視。
近視抑制方法三:低濃度(0.01%)阿托品滴眼液
最近,越來越多的家長在陪同孩子到診所就診時詢問:「聽說使用眼藥水可以改善近視,能否開這種藥水?」這類眼藥水即是「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
阿托品是一種可以麻痺控制晶狀體調節功能的「睫狀肌」的眼藥水,具有散瞳的效果。
在眼科,阿托品滴眼液主要用於檢查中,比如在測量孩子的屈光度時去除不必要的「調節力(眼睛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在日本,阿托品滴眼液也用於弱視的預防訓練。
然而,阿托品滴眼液有調節麻痺的副作用。
滴眼後,瞳孔會暫時擴張,可能會感到眩光或視力模糊。阿托品滴眼液的調節麻痺效應通常在滴眼後2~3小時達到最大,可能持續長達一周。
在這段時間裏,視力無法正常聚焦,會對駕駛和閱讀等活動產生困擾。同時,還有面部潮紅和心率過緩等全身副作用,使得這藥物的使用並不方便。
實際上,阿托品滴眼液對抑制近視的效果早已有所發現。例如,1989年臺灣的研究已經確認,阿托品的使用能減緩兒童近視的進展。
然而,由於副作用,長期作為近視抑制藥物使用被認為較為困難。
然而,2012年,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的研究將臺灣研究中使用的1%濃度阿托品稀釋至100倍,每天使用一次,
持續兩年,結果顯示相比於不使用者,平均能抑制近視進展約60%。研究還報告了眼軸長度的增長被抑制,並且停藥5年後沒有出現反彈現象。
使用0.01%低濃度阿托品時,幾乎沒有眩光和模糊等副作用,能夠有效抑制近視。
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主要用於小學一年級到中學生的生長期內,特別是那些視力突然下降的兒童。
眼軸長度在生長期內增長最快,因此在這個階段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可以預防成年後發展為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
近視抑制方法四:角膜矯正術(Ortho-K)
除了藥物之外,角膜矯正術(Ortho-K)作為一種特殊的硬式隱形眼鏡治療方法也受到關注。這種治療方法也被稱為「Ortho-K」或「Ortho」。
角膜矯正術是一種在睡覺時佩戴的硬式特殊隱形眼鏡,透過矯正角膜的形狀來改善視力。
近視是指眼睛的焦點在視網膜前面,導致在視網膜上的黃斑部產生模糊影像。
透過佩戴角膜矯正術隱形眼鏡,可以使角膜變得稍微平坦,從而將焦點移至黃斑部。這樣,無需眼鏡或隱形眼鏡,遠處的物體也能看得清楚。
此外,即使取下鏡片,角膜仍會保持一定時間的矯正效果,因此可以在下午前裸眼視物。
關於角膜矯正術在國內已有各種研究數據,通常認為它的近視抑制效果比普通眼鏡或隱形眼鏡高出30%~50%。
目前,角膜矯正術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國家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應用,並且在日本也於2009年獲得了厚生勞動省的批準用於近視矯正(而非抑制)。
我認為,現階段這是最有證據支持的近視抑制方法。角膜矯正術最初是作為成人近視矯正治療方法啟動的,但實際上也有不少未成年人被處方此治療以預防近視進展。
近視抑制方法五: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
剛才提到,「角膜矯正術適用於輕度近視的人」,具體來說,近視度數超過-4.0屈光度的人,使用角膜矯正術通常不會獲得效果,因此醫生基本不會推薦這種治療。
同時,即使是輕度近視,如果伴有嚴重散光,也不適合這種治療。
此外,角膜矯正術使用的是硬式隱形眼鏡,一些人在佩戴時可能會感到疼痛。
還有些人對鏡片本身或鏡片的汙垢有強烈的過敏反應,這樣的人也不適合使用角膜矯正術。
然而,針對這類人群,可以考慮使用「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
這種軟式隱形眼鏡主要用於老花眼的矯正,設計上包括了遠近視力矯正的區域。
它可以在同一鏡片中實現近視和遠視的矯正,從而使近處和遠處的物體都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這樣,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不僅能夠矯正視力,還能對近視的抑制和眼軸長度的增長產生一定的作用。
近年來,針對兒童近視矯正,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有了各種設計,效果也得到了驗證。
其中一些鏡片已經獲得了符合歐盟安全標準「CE標誌」。
2019年國際眼科學會上報告,多焦點軟性隱形眼鏡在抑制兒童近視方面,比普通眼鏡或隱形眼鏡的效果提高了約30%。
這一效果相比於角膜矯正術略顯遜色,但由於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價格較為實惠,因此治療開始起來相對容易。
此類鏡片為一次性使用,每年大約需要25,000日元,這包括雙眼的費用。
此外,診療費用大約為每年3,000日元至7,500日元,這取決於是否為自費診療。
與硬式鏡片相比,軟式鏡片更容易讓兒童佩戴,因此作為兒童的可持續近視抑制措施值得期待。
在積極實施角膜矯正術的機構中,通常也會積極開展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的應用。
對於不適合角膜矯正術的兒童,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為眼科醫生、兒童及其家長提供了更多選擇。
無論是角膜矯正術還是多焦點軟式隱形眼鏡,專家普遍認為,越早開始近視進展抑制治療越好。
當前,專業醫師一致認為「對近視干預永遠不會太早」。
如前所述,各研究機構的證據表明,角膜矯正術在抑制近視進展方面的效果更佳。因此,如果資金充裕,仍然推薦選擇角膜矯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