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
被妖魔化的女性主義
內容介紹
★《被妖魔化的女性主義》贏得全國書評人協會非小說類作品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這本女性主義經典的新版本新增了全新導言,探討了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反女性主義」的狀況,並為未來的進步之路提出建議。
《新聞日報》評價:「憤怒、啟發且振奮人心,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講的是真相。」
《被妖魔化的女性主義》1991年首次出版,迅速成為暢銷經典,並因其對長達十年的反女性主義的全面剖析而成為熱議話題。作者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總結一九八○年代婦運的成果與反動現象,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沉痛呼告。書中揭櫫許多女性主義運動的反挫現象與反動勢力,時至今日仍蠢蠢欲動地危害女性自主意識。雖然運動與反動已經不再大張旗鼓互相指名道姓,卻在社會的不同角落中進行攻防。
一九八○年代末期,美國女性表面上取得了歷史上難以望其項背的地位:諸如普選權、平等的受教權與工作權,進駐政府與私人機構的主管階層,以及私領域身體與情慾自主的權利。然而實際上,兩性平等經常淪為政策口號,女性的平均收入、待遇與地位仍遠遠不如實力相當的男性。 除了平等的假象之外,種種暗流卻在公私領域中醞釀:許多研究報告開始將職業婦女的健康危機,歸咎於女性追求自立與平等的決心。所謂「專業女性的絕望」,利用社會變革的恐懼製造威脅,企圖將女性重新打回「男主外、女主內」的成見中。
更有甚者,傳播媒體對於不孕症、單身女子悲情故事的報導,以及電影、電視與時裝潮流中的女性形象,更以不同方式損害女性的健康與自尊。尤其是美容與時裝界對於「標準美女」形象的塑造,時至今日,問題可能比蘇珊著書當時還要嚴重。 除此之外,作者也談論到職場歧視、墮胎議題等女性主義運動中所遭遇的種種反挫,詳盡地描述了社會各個場域中,女性主義遭到污名化、女性地位重遭有形或無形剝奪的實況。
在本版全新序言中,法魯迪提到,這些年來世界雖有不少改變:網路賦予新一代女性主義者發聲的平台,企業將「性別平等」列為核心價值,2019年女性進入國會的人數創下紀錄。然而,玻璃天花板依舊未被打破,女性依然因為追求成功而受到懲罰,生育權益更是岌岌可危。這本引人深思的重要著作揭示了為什麼女性的自由依然被妖魔化與威脅,並呼籲我們選擇一條不同的未來之路。
相關影片
目錄
2020年版序言
1.引言:責怪女權主義
第一部分
迷思與回顧
2. 男人短缺與不孕子宮:反撲的迷思
3. 反撲的過去與現在
第二部分
大眾文化中的反撲
4. 反女權主義的“潮流”:媒體與反撲
5. 致命與胎兒的幻象:電影中的反撲
6. 青春天使與未婚女巫:電視中的反撲
7. 裝扮洋娃娃:時尚界的反撲
8. 美麗與反撲
第三部分
反應的起源:反撲的推手與思想者
9. 憤怒的政治:新右翼對女性的戰爭
10. 史密斯女士離開華盛頓:國家政治中的反撲
11. 反撲智囊團:從新保守派到新女權主義者
• 喬治·吉爾德:“美國頭號反女權主義者”
• 艾倫·布魯姆:逃離女權主義占領的難民
• 邁克爾與瑪格麗塔·萊文:男孩不做飯,女孩不做長除法
• 沃倫·法雷爾:《解放的男人》作者的悔悟
• 羅伯特·布萊:將“酸奶吃者”變成“野性男人”
• 西爾維亞·安·休利特:新女權主義者的平庸之作
• 貝蒂·弗里丹:修正主義作為市場工具
• 卡羅爾·吉利根:不同聲音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回聲?
第四部分
反撲的影響:女性的心理、工作與身體
12. 都在你腦中:大眾心理學加入反撲
13. 反撲的代價:對職場女性的影響
14. 生殖權利與反撲:女性身體的入侵
作者介紹
書評
「法魯迪運用她令人讚嘆的調查能力,犀利地揭穿了那些自以為是的女性主義批評者、偽善者、退縮者以及反女性主義者。這本書充滿內容且引人入勝,展現出強大的邏輯與道德清晰性。」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作者
「針對女性的反撲是真實存在的。這本書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它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現象,克服身心疲憊,並繼續前行。」
——愛麗絲·沃克(Alice Walker),《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