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快速提升生產力的議題思考法--從混亂到清晰,掌控複雜問題,擺脫低效工作,讓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本書是作者撰寫的一本專注於提高思考效率和生產力的書籍,特別適用於商業人士和其他希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讀者。
書中的核心理念是「議題思考」,這個方法透過幫助人們清晰地識別並解決問題,能夠顯著提高生產力,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儘管這個方法聽起來簡單,但真正掌握和熟練應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驗。
前言的核心概念:議題思考
在前言部分,作者首先介紹了「議題思考」的重要性和實際應用。
他指出,透過進行議題思考,可以避免工作中的時間浪費,明確當前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同時提高團隊合作效率。
議題思考並不像它聽起來那麽複雜,雖然初學者可能覺得困難,但正如騎自行車一樣,一旦掌握了方法,就會變得得心應手。
「議題思考」的關鍵在於能夠準確識別任務中的「議題」,即那些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任務。書中透過一個收入不
足以維持生活的例子來闡述,如何透過選擇最能解決問題的任務(例如增加收入)來避免浪費精力在錯誤的方向上(例如買彩票或借款)。
識別議題與議題分析
書中的第一章詳細介紹了問題思考的兩個階段:識別問題並確定核心任務(即議題識別)和對議題進行拆解和系統化(即議題分析)。
識別議題的關鍵是透過巧思選擇一個可以解決問題並能產生深遠影響的任務。而一旦議題被明確,就可以透過將其拆解成更小的任務(子議題)來進行更有效的處理。
在實際操作中,議題分析包括將任務分解為層次化的子任務,形成「議題體系圖」。
這一結構化的圖表不僅能夠幫助明確整個問題的解決路徑,還能夠展示解決每個小任務所需的工作,確保工作不遺漏、不重複,並且有效率。
假設思考的作用
作者還在書中深入探討了假設思考如何在議題思考中發揮重要作用。假設思考的核心是提出一個初步假設,哪怕它是錯誤的,從而推動思考繼續前進。
這種方法避免了思考停滯,可以加快決策和行動的速度,並透過不斷修正假設,逐漸接近正確的解決方案。
議題思考的實踐與應用
第二章則深入講解了如何將議題思考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作者在這部分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框架,透過語言化目標和預期狀態,明確問題的核心,
逐步拆解為具體的子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最終得出結論。整個過程透過一系列步驟,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有效推動問題的解決。
在實際應用中,作者指出,議題思考不僅限於理論框架,它的成功依賴於個人的經驗積累與知識的深度。
儘管新手可能在議題分析過程中遇到困難,但透過不斷練習和求教經驗豐富的人,最終可以實現高效的思考方式。
提升思考效率的關鍵
在第三章中,作者透過實際案例分析,進一步展示了如何透過議題思考提升個人和團隊的思考效率。
他強調,議題思考不僅能減少無效工作,還能幫助人們在複雜任務中保持清晰的思考路線,最終實現目標。
書中透過這些實踐篇章,提供了一個具體可操作的議題思考框架,使得讀者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直接應用,進而提高知識生產力,減輕心理壓力。
最後總結了議題思考的廣泛適用性,表示這種思考方式不僅對商業人士有幫助,學術研究人員、學生等各類人群也能夠從中受益。
掌握議題思考不僅能幫助個人高效完成任務,還能在團隊中提升協作效率,進而提高整體生產力。
本書透過系統化的框架、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實用的技巧,幫助讀者掌握一種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高效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透過書中的學習,讀者能夠減少無謂的壓力和資源浪費,將精力集中在真正需要解決的核心任務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議題思考的「兩個階段」
議題思考由兩個階段組成:
階段1:議題的識別
當面對某個議題時,首先要明確目標,並確定為實現目標需要從哪個角度來抓住問題並進行解決,進而識別出有效的議題。
階段2:議題分析
將已識別的議題進行邏輯分解,轉化為更加簡化的課題(子問題)集合,並將其體系化,以便高效地進行分析、解釋和判斷。
這一分解過程基於假設,能夠讓我們邏輯性地驗證問題。體系化的問題結構將成為解決問題的指導方針。
近年來,「議題」一詞已經取得了廣泛的認可,成為許多職場人士熟知的概念,這雖然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可忽視的是,很多人並未正確理解這個概念,導致這個術語被濫用。
議題思考被描述為「識別本質性問題,並系統性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在許多人看來,議題的識別階段並不明確,就直接進入問題樹的分解階段,
誤以為「議題思考=問題樹分解」,這種簡單的理解應當加以避免。
在進行議題思維時,容易被忽視的是「識別問題」這一起始步驟的重要性。為了實現目標,應該採取什麽樣的切入角度?
這個「切入點」可以有多種思考方式,但從中選擇真正值得深入探究的切入點並將其確認為問題,這個過程通常比一般人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如果跳過這個階段,在一個應急的任務設置下進行分析,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甚至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此外,議題分析本身也往往被誤解。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將簡單的MECE(相互排斥且完全窮盡)分解或按照框架的構成項目進行的分解集合稱為問題樹。
需要明確的是,這並不是說MECE或者框架思維不能使用。
事實上,在進行問題分析時,使用這些思考方法來分析已分解的子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工具。那麽,問題思考與其他思考方法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呢?
簡單來說,就是它是否全面涵蓋了為實現目標而進行問題解決的整體框架。
議題思考基於一套為實現目標所需的所有元素構建的邏輯結構。完成後的議題體系圖,不僅僅是樹狀結構的形式,它還將問題解決的整體框架和各個分析執行任務邏輯化地體系化並可視化。
如果從問題出發分解出的元素並沒有構成解決問題的充分條件,那麽就不能稱之為問題樹。「充分條件」指的是「所有必要的元素都被全面包含」。
本書將在後文中以此含義使用「充分條件」這一術語。
接下來的章節「什麽是議題,什麽不是議題」將解釋在識別問題時必須理解的「議題的要素」,而在「展開議題體系」部分,將詳細說明在議題分析中如何展開至子議題。
推動「假設思考」的引擎:高速旋轉的「假設思考」
在議題思考中,「設定假設並進行驗證,然後更新假設『這一』假設思考」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在這裏,我將再次講解「假設思考」的概念。
「假設思考」是針對尚未知道答案的課題,提出一個臨時的方案(假設),然後對其進行驗證,並不斷更新。
這種思考方式是透過將假設當作「打基礎的檯子」來思考,不怕犯錯,僅可能具體地將其語言化並寫下來。
這樣一來,就會自然地產生「真的嗎?」「想要驗證!」「想要修改!」等衝動,進而激發大腦的活動,推動假設的驗證工作。
此外,如果最終結論用疑問句來表達,會更容易在大腦中留下印象,促進大腦的活躍。
不是直接斷言,而是用懸而未決的表達方式,能更容易在大腦中留下印象,這也使得大腦在無意識下自動進行思考。
「假設思考」作為一種有效的思考方式,能夠提高問題解決的生產力,大家可能已經聽說過很多次。然而,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充分實踐假設思考。
在這裏,我將介紹假設思考的三個關鍵要點。
要點1 假設思考是「錯誤思維」
之所以稱其為「假設」,是因為它是錯誤的。將其視為錯誤,從錯誤出發進行思考。
在假設思考中,不怕錯誤,具體地將內容作為臨時方案寫下來,並用這個「打基礎的檯子」來進行驗證。
要點2 假設思考的目的:高效、高生產力地完成問題解決
假設思考的目的,是提高問題解決的生產力。因此,任何無法提高問題解決生產力的「假設思考」都是沒有價值的。
要點3 假設思考的成功標準:假設更新循環速度的快慢
提高問題解決生產力的「假設思考」,就是假設驗證和更新的循環高速旋轉狀態。如果假設更新的速度過慢,那麽假設思考就已經停止了,或者問題解決已經完成。
假設越是快速更新,越是優秀。因此,從最初的假設開始,假設更新沒有進展的情況就是「失敗的假設」。
那麽,什麽樣的假設才是「好假設」呢?我們可以具體考慮一下「如何增加餐廳客流量」這個議題。
作為一種假設,可能是「透過將麻婆豆腐、拉麵、餃子、炸雞作為招牌菜並進行更新,可以將客流量翻倍」。
寫下這個假設後,重新審視時,可能會有以下疑問:「雖然需求很大,但在競爭激烈的麻婆豆腐、拉麵、餃子、炸雞這幾個菜品中,真能吸引顧客嗎?」
「在這個區域,是否應該選擇競爭較少的菜品來取得勝算?」「單純的菜單更新,真的能實現客流量翻倍嗎?」這些疑問不斷浮現出來。
換句話說,越是具體的假設,會激發更多類似「是真的嗎?這樣足夠嗎?」的疑問,從而促使人不得不去驗證這些假設,
並且更新假設思考的進程會變得更加迅猛。這自然地推動問題解決的過程,並且朝著前進方向快速推進。
在此,我還想介紹一下我在提出假設時所遵循的思考原則,供大家參考。在你們提出假設時,也可以有意識地使用這些原則。
過去發生的事情作為已知條件,面向未來的思考。
不受過去束縛的零基礎思考,
尋找背後的機制(確保可重復性的依據)。理解原理與原則,並基於此進行思考(不要抗拒),
人類本能地會追隨自己的欲望和傾向。(「真的嗎?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或選擇?這樣做是否足夠?」)
始終保持健康的懷疑精神,始終關注優先級和事情的輕重緩急(在假設思考中,儘管可能會犯錯,但只要前進就能找到正確答案)
不斷前進希望這些思考原則可以作為提示,幫助大家更好地運用假設思考。
將巷間提出的問題轉化為議題聲明
在巷間,常有人提出「這是個問題!」但同時:「到底什麽是問題?」「因為什麽目標,這才被視為這個問題?」
這些內容往往非常模糊,只有“
「這是個問題!」的呼聲在喧囂。
本質上,問題應當是理想狀態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形成的問題意識。然而,巷間的「這是個問題!」究竟包含了什麽樣的問題意識?
本節將具體探討如何通過明確議題,將其轉化為優秀的議題聲明。
從「問題!」的提出開始
當有人提出「這是個問題!」時,總是有某種「困擾」作為起點。
人們面對或感受到某種「困擾」時,會大喊「這是個問題!」。
所謂「困擾」,可能是當前的狀況讓人感到不適與麻煩,也可能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不便感到憂慮。
這時,雖然「想要消除困擾」的心情是明確的,但如何消除或希望達到的狀態卻往往不清晰。
如果對「如何消除困擾」和「希望達到的狀態」——也即理想狀態——缺乏明確認知,就無法理解理想狀態與現狀的差距,問題意識也會因此模糊,進而無法確定議題。
將問題轉化為議題聲明的六個步驟
為了應對巷間泛濫的「這是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明確議題並將其轉化為議題聲明。
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判斷是否符合議題的條件。究竟在困擾什麽?希望達成什麽狀態?理想狀態是什麽?追求該狀態的「根本目的」是什麽?
那麽重新審視後的理想狀態是什麽?應以何種視角實現理想狀態?根據上述視角,議題如何被語言化?
以下透過昭和時代「銀行櫃檯減少、ATM普及」這個變化的案例,說明這個過程。
案例分析:銀行櫃檯到ATM的變化
1. 究竟在困擾什麽?
銀行業務(如提款、轉帳)從人工櫃檯轉向ATM時,人們因為不了解新操作方式而感到困惑、混亂、不便,這成為「困擾」的根源。
2. 希望達成什麽狀態?理想狀態是什麽?
理想狀態是能夠清楚操作流程,減少混亂,並方便快捷地完成業務。但這是否意味著繼續使用人工櫃檯,還是接受銀行推行的ATM?
3. 追求該狀態的「根本目的」是什麽?
繼續使用人工櫃檯的「根本目的」是避免改變熟悉的流程,減少混亂與不便。而接受ATM的「根本目的」則是縮短等待時間,實現更便捷的服務。
4. 那麽重新審視後的理想狀態是什麽?
透過分析,人們最終目的是「便捷與高效地處理銀行業務」,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核心目標一致。因此,應以未來的便利性與高效性為標準。
5. 應以何種視角實現理想狀態?
核心問題不是是否應該轉向ATM,而是如何減少過渡期的不便與混亂。
6. 根據上述視角,議題如何被語言化?
基於以上思路,議題聲明可以被表述為:
「透過何種過渡流程,才能在初期數年的過渡期內,將混亂、不便、困難最小化,並成功將銀行業務轉向更便捷的ATM服務?”
這一過程中,也需要設定具體時間期限,以便構建解決方案。最終目標是透過明確「根本目的」和「理想狀態」,判斷是否值得克服短期困擾,進而實現長期利益。
【目次】
第1章 問題思考入門
問題思考的「兩個階段」
什麽是問題,什麽不是問題
向問題體系展開
問題思考的「六個過程」
高速運轉問題思考的引擎——假設思考
第2章 問題思考的「模式」
問題思考過程Ⅰ:將目標和預期狀態語言化
問題思考過程Ⅱ:明確問題
問題思考過程Ⅲ:將問題陳述語言化
問題思考過程Ⅳ:展開為子問題,並體系化問題
問題思考過程Ⅴ:分析、解釋和判斷
問題思考過程Ⅵ:轉寫為結論版
第3章 問題思考「應用篇」
為了「做到底」而使用問題思考
找出根本問題並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
預設難點並克服
問題體系成為問題解決的地圖
落實到執行計劃
第4章 問題思考「實踐篇」
將社會中的問題提煉為問題陳述
實踐!問題思考 「物價上漲問題」
實踐!問題思考「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
回顧「某明確問題並將其語言化為優秀的問題陳述的六個步驟”
第5章 問題思考「實踐篇2」
具體化預期狀態
關於「未來業務可能性的判斷」,展開為子問題
關於「公司過去一直面臨的根本問題」,展開為子問題
關於「實現解決方案和安排」,展開為子問題
預設執行中的「難點」
關於「解決預設難點並安排的方式」,展開為子問題
關於「遇到意外難點時的解決方法」,展開為子問題
總結
問題思考的基礎
為了掌握問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