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suki Ikezawa
池澤夏樹
池澤夏樹
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埼玉大學理工學部物理學科肄業。
1997年以「スティル・ライフ」獲得中央公論新社新人賞,更於1998年以同作品獲得芥川賞。之後陸續以『マシアス・ギリの失脚』獲得谷崎潤一郎賞,『花を運ぶ妹』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楽しい終末』獲得伊藤整文學賞,以『イラクの小さな橋を渡って』『憲法なんて知らないよ』『静かな大地』等作品獲得司馬遼太郎賞。
2007年獲得紫綬褒章。2021年獲得法國藝術文化勳章。
常在作品中帶出文明(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其作品魅力在於他對事物獨特的審視觀點。
編纂作品有『池澤夏樹=個人編集 世界文学全集』『池澤夏樹=個人編集 日本文学全集』。
重新語譯「古事記」讓更多現代讀者能了解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神話傳說。
『パレオマニア大英博物館からの13の旅』曾被翻譯成中文簡體字版出版(書名:古代狂想曲:始於大英博物館的13段旅程)。
其女兒是聲優池澤春菜。
作品

在擱淺的南部島嶼上生活。一種幸福的感覺,暴露在大自然的考驗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就像遠離地面處於高空的平流層中。一個炎熱、卻又令人感覺清爽的平流層。終於,要啟程邁向夢的另一端。池澤夏樹首部以美麗小說描繪青年脫離文明,無意識渴望孤獨生活的長篇處女作。
夜晚,青年來到船尾看著夜空、大海。雖然船尾受到海浪的衝擊晃動得厲害,但青年卻未察覺危險,仍盡情地享受這片刻的自在。突然,一個大浪從左後舷襲來,讓原本靠在後甲板投繩機的青年猝不及防地落海。落入漆黑海中的青年頓時備感恐懼,甚為慌亂,即使聲嘶力竭地喊叫,聲音卻隱沒於陣陣的海浪聲,無人察覺他落海。周遭一片漆黑,讓青年陷入迷航狀態分不清方向,只能努力地用腳踢水浮出水面取得平衡。青年隨著海波水流來到一個無人居住的環礁島上,就此展開他的求生歷程。
習慣於都會生活的青年首次獨自一人在野外求生,爬樹摘椰子、用椰子葉儲水等,經歷著文明社會中所沒有的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從一開始的驚慌、不知所措、迷惘,到漸漸地適應、習慣島上的原始生活,甚至開始享受這樣異於文明的生活。直到,他發現了另一個島嶼,開始了另一個旅程。
這天,他決定放手一搏離開這個已經習慣的地方,乘著簡陋的獨木舟前往另一個島嶼。來到島嶼的岸邊,先行環繞一周觀察地形及島上情況,便決定從平坦的沙灘處上岸。島上似乎有人居住的跡象,青年有了之前的求生經驗後,來到此島嶼便很快上手。偶然機會看到一個還算蠻新的屋子,發現屋內有床、食物,所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且設備齊全,若是直接在此住下,肯定會像度假般地舒適。但青年捨棄這優渥的居住環境,只簡單挑選幾樣生活上用得著的工具,便離開自行找尋住處。
比起在前一個島嶼時只能吃椰肉、喝椰子水的生活,青年憑藉著愈來愈好的釣魚技巧,在飲食上多了更多的選擇,生活也更多彩充實、自在舒心。但卻仍時常感到孤獨、寂寞,每每孤寂感湧上心頭,青年便像是墜入深夜大海裡般的恐慌。
某天,青年遇上了名叫麥倫的男子,原來他是之前發現的那個屋子的主人,而那屋子便是他為了來此度假刻意搭建的。兩人熟識後,一起享受在這島嶼生活的時光,並彼此分享著一路走來的人生經驗。
在前一個島嶼生活的初期,青年天天盼望著會有人前來救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那個亟欲回到原本生活的心,也漸漸地沉靜,安於現狀。又或該說相較之前的文明生活,更喜歡現在遠離塵囂與自然一體的生活。但麥倫的出現,是否會讓他原本平靜的心泛起漣漪呢?

本書是作者重新反思人類與自然間關係的散文集。
榮獲第44屆讀賣文學賞。
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由於市場反應佳,三年後再以文庫本形式上市。絕版多年後,再由實業之日本社重新出版。因應此次重新出版,追加收錄作者的新作文章「灰象鼻蟲搞的鬼」。
本書共包含13篇論考。從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出發,帶領讀者深入思索「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將何去何從?」。
思辨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模式,議題橫跨捕鯨、狩獵倫理、生態實驗、旅行、風景、地形與森林等面向。
作者不將自然視為單純供人欣賞或使用的「物體」或「背景」,而是視同母親般的存在— 一個包容、滋養、給予的存在。
然而,我們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這位「母親」變得如此貪婪地掠奪、任性地索求?
對於這樣的現實,作者以溫柔卻銳利的筆觸,靜靜地提出質疑。
書中透過如金合歡樹、橡實、灰象鼻蟲、棲息於樹木中的生命、隨風搖曳的葉子、穿梭於枝椏間的松鼠……森林裡的動物們等具體自然風景的描寫,
引領讀者進入自然深處的呼吸節奏,親身感受大自然流動的生命與宇宙時間的厚度。
動物們從植物那裡獲取營養,雖是出於本能,卻也透露出對「共享」的猶豫與善意,展現了生命本能與良知之間的掙扎與平衡。
此外,書中也探討了獵人社會的倫理觀、冒險概念的演變,以及科技與生態間的依存與衝突,描繪出自然與文明之間脆弱卻深遠的平衡關係。
同時也指出智慧讓人類遊離自然,卻也帶來孤獨與空虛;人類隔離自然,是奢慢也是寂寞。
究竟,真正的「愛自然」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傾聽自然的聲音?
本書既不是對自然的讚歌,也不是危機的警鐘,而是溫柔而堅定地提醒我們:人類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這看似理所當然卻常被遺忘的真理。
身為人類的我們,只不過是在大自然中環境中奔跑、仰望天空、躲藏在枝葉陰影中的小生命之一。
若能重新回到這樣的視角,也許就能重新學會—什麼才是真正的「活著」。
每翻過一頁,彷彿就更接近自然的懷抱,感受到那份靜謐而清澈的觸感。
這是一本深靜而透明的書,獻給所有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傾聽自然低語的讀者。
[特點]
․兼具文學與哲學
․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契合現代的人文反思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