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John Hendrickson
約翰‧亨德瑞克森
約翰‧亨德瑞克森
《大西洋》(The Atlantic)的特約記者。他之前曾為《滾石》(Rolling Stone)、《君子》(Esquire)和《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撰寫和編輯文章。他在《大西洋》上發表的文章《喬‧拜登無法說出口的話》(“What Joe Biden Can’t Bring Himself to Say”)被Longform評為2019年最佳故事之一。他目前與妻子住在紐約市。
作品
★《隱谷路》(Hidden Valley Road)作者羅伯特‧科爾克、《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作者蘿蕊‧葛利布大力推薦!
你知道法家倡導者韓非、前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愛麗絲夢遊仙境》作者路易斯‧卡羅、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從小都出現嚴重口吃情況嗎?《穿著Prada的惡魔》演員艾蜜莉‧布朗和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皆受口吃所困?演員周迅因說不出「醬油」兩個字,還得邊跺腳邊把醬油拆成兩個字,才發得出聲音?這些人隨著年齡增長,搭配各式訓練,口吃發生率都有所下降,或受到控制。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幸運。
口吃,直到二十幾年前,才被證實是神經系統疾病。75%會口吃的孩子,隨著年紀增長,狀況會好轉;但有25%的口吃患者,必須終生與之為伍。有口吃症狀的成人,往往被汙名化為「不努力接受治療」,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比起回憶錄,《卡在喉嚨裡的話》更像是作者的坦承。從副書名Making Peace with a Stutter,我們可以得知作者沒有,也無法,克服口吃,但他不會自怨自艾,而是想辦法與其共存。2019年,作者採訪了當時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在採訪過程中,他發現拜登對於小時候有口吃一事避而不談,隨後刊登了關於為什麼拜登不承認自己有口吃的文章。沒想到文章一夕爆紅,媒體採訪邀約如雪片般飛來。作者原想一一拒絕,不過他才剛寫完一篇關於為什麼口吃患者羞於承認一文,如果自己也逃避受訪,彷彿成了偽君子。同時,他也收到了海量擁有相同困擾的讀者們的來信,了解有多少人如他以前一樣,想躲避各種對話與社交場合,進而罹患憂鬱症、強迫症,訴諸藥物濫用;但也得知很多人選擇擁抱疾病,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作者決定分享自己和讀者們的故事,把長期以來,一般人沒有耐心聽完的口吃患者的心聲,「說」給大家聽。
我想點三分熟(medium rare)牛肉內餡,但對我來說,R太難發音,於是我在說出五分熟 (medium)後便打住。這是一個小小的決定,但是久而久之,你會不再去餐廳、不再接電話、不再自我介紹、不再去找工作……這些微小的妥協不斷累積,你的世界就越來越小。
不同於常見的回憶錄,這本書多了許多不同視角。作者聯繫上久未聯絡的朋友、老師、初戀、曾經霸凌他的同學,請他們回憶與自己的互動,並將這些補足記憶,收錄在書中。作者亦採訪了家人、研究員、治療師與口吃患者,讓讀者了解患者的家庭關係、生命體驗,以及這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最新發現與控制方法。
作者在其中一章提到了「時間感」。這個社會彷彿對每件事情都設有時間規範。接起電話後,必須在多少時間內打招呼。開啟電視電源後多少時間要聽到聲音。無法跟上節奏,彷彿是一種罪。讀者不一定要有口吃,才會被作者感動。擁有隱疾和過不去的坎的每個人,又或是身為女性、年長者等社會弱勢群體一員,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對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一如書中所述:抱有缺陷的同時,也會比一般人更有耐心、更有同理心,也更懂得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