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Adam Cohen
亞當.科恩

曾任《紐約時報》社論委員會成員及《時代》雜誌高級撰稿人,著有《Supreme Inequality: The Supreme Court’s Fifty-Year Battle for a More Unjust America》、《Imbeciles: The Supreme Court, American Eugenics, and the Sterilization of Carrie Buck》,以及《Nothing to Fear: FDR’s Inner Circle and the Hundred Days That Created Modern America》。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並曾擔任《哈佛法律評論》第100卷的總編輯。

作品

★這本書讓我想到Alive: The Story of the Andes Survivors by Piers Paul Read,講述1972年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空難,生還者吃死者人肉充飢度過72天。此事件後於1976年、1993年與2023年多次被翻拍成電影。Alive更多描繪倖存者經歷空難、雪崩,翻山越嶺的過程。Captain's Dinner則側重別無選擇吃人肉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求生是否能為殺人辯解   1884年,一艘英國遊艇在航行途中沉沒,四名船員僥倖逃入一艘小艇,於茫茫大西洋上漂流。食物不足、淡水短缺。他們做出一個殘酷決定,殺死並食用年僅十七歲的實習水手。數日後獲救,本以為苦難結束,殊不知迎接他們的是一場改寫英國法律的謀殺審判。   作者將這場橫跨大海與法庭的故事層層剖析,不僅重建船難發生的背景與經過,更帶領讀者走入倫敦高等法院,見證一場牽動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良知的審判。被告並未否認食人的事實,他們辯稱此舉出於必要,若不殺少年,其餘三人必死。這場審判遂不再只是針對一宗謀殺,更是整個社會對道德底線的集體省思。   何時,生存不再正當?   《海上的晚餐》最引人深思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單純重現案件細節,而是深入探討「必要殺人」的倫理困境。當人類面臨極端處境,是否有可能在道德上合理化殺害他人以求生存?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時的法官與陪審團,也長年盤據於哲學與法律課堂之中,成為當代倫理學最著名的思辨題之一。   作者巧妙地交織法理學、哲學與人性,讓讀者思考如果自己身處同樣的絕境,會如何選擇?少年是否因為是最年輕、最虛弱,才成為祭品?這是否反映了社會對弱勢的潛在歧視?法律是否要為不得已的暴力開後門?還是應堅守原則,無論情況多殘酷,殺人即是殺人?作者讓讀者直面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困局,也讓人意識到法律的作用不僅是懲罰,更是塑造社會的道德共識。   如果說《賭注》(The Wager)與《海洋深處》(In the Heart of the Sea)呈現的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與英勇,那麼《海上的晚餐》則聚焦在人的內心掙扎,在死亡面前,我們如何做出選擇?選擇之後,我們如何承擔後果?所謂的正義,能否承載來自人性深處最黑暗的一面?   對歷史、法律、倫理感興趣的讀者,《海上的晚餐》幾乎是必讀之作。若你曾被電車問題(The Trolley Problem)這類哲學思辨吸引,那麼本書正是其現實版。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