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Elisabeth Koblitz
伊莉莎白・寇布里茲

伊莉莎白・寇布里茲(Elisabeth Koblitz)是記者、節目主持人、創業者與新聞內容影響者。自2016年以來,她透過個人Instagram帳號 @elisabeth.koblitz,報導社會與政治議題,並將家庭生活與時事政治巧妙結合。


2023年,她創立德國首個專為女性設計的新聞平台 NEWSiversum,目前已擁有13.7萬名追蹤者。

 

2014年至2020年間,她旅居華盛頓,擔任ZDF(德國第二電視台)自由製作人。現與家人定居於漢堡。

作品

不曉得大家是否看過英國犯罪影集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劇情描述一位遭到網路霸凌的國中生殺害取笑他的女同學的故事,令人震撼。而近期大塊文化出版的 《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by Jonathan Haidt) 也深入探討社群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包括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分散與上癮等問題。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對有孩子的父母來說,我相信會是一本非常想馬上擁有的書——《可是大家都有手機啊!》(Aber alle haben ein Smartphone!),作者為德國記者伊莉莎白・寇布里茲(Elisabeth Koblitz)。   伊莉莎白・寇布里茲以德國人擅長的邏輯與系統性分析,深入探討手機與社群媒體對孩子的影響,內容涵蓋從父母守則、學校案例,到AI帶來的新風險,甚至還比較了不同國家(如丹麥、愛爾蘭)的父母與學校如何因應孩子接觸手機與網路的問題。我認為對台灣的家長來說,這本書非常具有借鏡與實用價值。   David 的兩位外甥女近幾年都升格當媽媽,我特別問了她們孩子幾歲會開始使用手機。她們認為應該要到國中甚至高中才會購買手機,而小三後若有需要自己上下安親班,可能會先買具備定位功能的兒童手錶,方便確認孩子安全。不過,David 觀察到現在的小孩越來越聰明,常常會偷看爸媽輸入手機密碼,然後自己偷偷拿去看 YouTube。問他們會不會擔心?外甥女說,她們都會陪在小孩身邊一起看,不會讓小孩自己亂滑。   像我們這樣快要步入五十歲的人,其實很難想像現在的孩子會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接觸到網路霸凌、色情或暴力內容等問題。但這正是新一代父母與孩子正在面對的現實。我們需要新的語言與工具,來陪伴孩子學會在數位與 AI 的時代中生存。   《可是大家都有手機啊!》就是一本為這個時代量身打造的實用指南。若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歡迎向David或 Karen 索取書稿審閱。 ★本書一出版即榮登《明鏡週刊》(Der Spiegel)暢銷榜第三名。 ★書中第二部有數處與德國青少年常用的App,,這些內容可以根據台灣的情況在作者同意後予以修改或刪除,比方國外常用的WhatsApp在台灣可能可以改寫成與Line相關,Snapchat可能在台灣不流行需要整段刪除之類的。 ★此書國外除了德文書稿還有English sample translation可以提供。   在這個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與人工智慧的世界裡,我們已難以想像沒有它們的日常生活。然而,許多父母對此感到手足無措,每天在螢幕時間、社群App的使用、以及網路風險之間拉鋸,幾乎成為家庭的日常困境。   資深記者與三個孩子的母親——伊莉莎白・寇布里茲,深入探討數位世界中家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並提供實用的因應方法與紮實可行的教養策略,幫助父母引導「數位原住民」善用手機,而不是走向嚴格禁止或完全放任的兩極。   她訪問了心理學家、網路犯罪專家、媒體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也傾聽了孩子們的聲音。這本實用指南,將協助父母清晰、有信心地面對手機、社群媒體與AI的使用議題,培養孩子建立負責任的數位素養。   目錄 第一部 數位裝置:口袋裡的全世界 •    好的、壞的與醜的 •    「那我就禁止好了」——為什麼禁止無效 •    手機世界裡的日常生活 •    數位裝置:本身既非好也非壞 •    好的部分 o    靈感與創造力 o    一起就不孤單 •    壞的部分 o    分心與注意力下降:手機是專注力殺手 o    手機的單純存在:大腦的耗損效應 o    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會讓人上癮嗎? o    永遠在線——連睡覺也不例外 o    對認知思考與情緒智商的影響 o    社群媒體的黑暗面:比較與表現壓力 •    醜的部分 o    網路霸凌——當聊天變成折磨 o    網路誘拐(Cybergrooming)——當信任成為陷阱 o    這是網路誘拐還是純粹的性愛訊息交換? o    假新聞與社群媒體上的策略操控 o    一旦點開,就永難忘懷:暴力影片與色情內容 o    新的威脅:人工智慧(AI) o    AI——對社會的威脅? o    假新聞、深偽影片、網路誘拐與霸凌——下一階段的挑戰 o    「媽媽,我最好的朋友叫AI」——有共感的AI的危機 o    我們如何打造更安全的數位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 孩子的數位世界:按讚、點擊與關卡 •    Instagram——青少年的數位櫥窗 •    TikTok——超級娛樂網絡與上癮潛力 •    挑戰影片——當大膽行為危及生命 •    YouTube 與 YouTube Shorts——另一個短影音陷阱 •    Snapchat——玩樂濾鏡下的真實危機? •    WhatsApp與班級群組——無規則的聊天空間? •    線上遊戲——遊樂場還是成癮的漩渦? •    孩子和青少年怎麼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玩個「廢話賓果」——我常常聽到但其實根本站不住腳的論點 •    「但我希望能隨時聯絡到我的孩子。」 •    「現在事情太多了——我只是想保護他。」 •    「戴智慧手錶我就能隨時掌握孩子的所在地。」 •    「我們以前也整天看電視。現在只是變成手機了而已。」 •    「我小孩才不會做這種事。我完全信任他。」 •    「這樣會侵犯孩子的隱私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 數位媒體進入校園:潛力與過度負荷之間 •    校園數位學習評估 •    德國學校的數位化現況——教育體系問題的縮影 •    有可能成為德國典範嗎?丹麥的數位教育經驗 •    造訪Tønder鎮 •    丹麥家長怎麼說? •    我從丹麥帶回哪些啟發? •    愛爾蘭Greystones——讓小小孩遠離智慧型手機的地方 •    推動禁用手機的過程 •    愛爾蘭家長怎麼說? •    對孩子的影響 •    Greystones模式可複製嗎? •    接下來,德國該怎麼辦? •    給我們學校的建議 •    從其他國家的成功與失敗中學到什麼? •    具體的實施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 父母的數位世界指南 •    關於社群媒體與數位生活最常被問的問題 o    使用手機的最佳年齡是? o    每天看螢幕的時間可以多長? o    年齡分級有參考價值嗎? o    在孩子擁有手機前,如何規範媒體使用? o    沒有手機會讓我的孩子被孤立嗎? o    我們該怎麼處理WhatsApp群組? o    孩子擁有手機前,還需要準備什麼? o    孩子什麼時候該擁有自己的手機? o    哪些APP可以用、哪些要禁止? o    我們應該監控孩子的手機嗎? o    在Google、WhatsApp和色情網站當道的時代,怎麼教性教育? o    SOS 提示:如果孩子發送裸照被傳開怎麼辦? o    我還需要注意哪些危險? o    如何跟孩子談論(網路)霸凌? o    SOS 提示:如果孩子遇到網路霸凌該怎麼辦? o    網路誘拐是什麼? o    SOS 提示:如果孩子遭遇網路誘拐該怎麼辦? o    如何辨識假新聞? o    如何辨認深偽影片? o    為什麼手機和社群媒體會讓人上癮? o    我的孩子還需要知道社群媒體的哪些資訊? o    什麼情況下使用手機會變成問題? o    如何降低手機成癮的風險? o    全家一起打造無媒體時光的方法? o    如何管理媒體使用時間? o    有哪些技術工具可以幫助減少手機的吸引力? o    孩子想要經營自己的社群帳號時該怎麼辦? o    怎樣保護孩子的隱私? o    WhatsApp 的使用建議 o    班級群組與其他群組聊天室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守則:十大黃金法則 1.    不要用數位裝置當作育兒工具或解悶神器 2.    沒有手機不代表活在石器時代 3.    花時間了解遊戲內容 4.    和其他父母交流、分享經驗 5.    言教更需身教 6.    年齡分級常常沒用 7.    規則要堅持執行 8.    開放溝通至關重要 9.    上線一次,就永遠存在 10.    真實生活才是重點——請陪伴在場   結語:留下什麼?接下來又該怎麼辦?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