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Hiromi Itou
伊藤比呂美

1955年生於東京。現為詩人,1978年獲現代詩手帖獎並出道。經常赤裸地書寫性、身體、生殖等主題,引領80年代女性詩人風潮。同時以『良いおっぱい悪いおっぱい』(暫譯:好胸部壞胸部)為開端,開拓一系列“育兒散文”領域,獲得強烈共鳴與支持。著作如『とげ抜き新巣鴨地蔵縁起』(暫譯:拔刺新巢鴨地藏緣起)。現居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作品

經常在美國與日本兩國間往返的詩人伊藤比呂美,和在世界各國到處品嘗美食的料理研究家枝元奈穗美,這兩位感情十分要好的朋友,以“你今天吃了什麼?”為主題,並用傳真的方式,進行了為期半年的交換書信。   伊藤比呂美是1978年獲得現代詩手帖獎,並成功出道的詩人;枝元奈穗美原本是轉形劇場的演員,後來成為料理研究家。伊藤和枝元同樣生於1955年,雖然因為距離的關係,無法隨時見面,不過她們依然是交情很好的朋友。在二十幾年前,兩人以詩人和演員的身分認識彼此,之後便持續來往深交,並互相和對方分享自己的生活鎖事及內心想法。   她們以“今天吃的東西”作為開端,分享料理食譜給對方,再將話題延伸到戀愛、家庭、工作、人生、性事等相關的內容,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毫無保留地寫下來,提及的尺度不小,不過書中亦摻雜了些許虛構的成分。   伊藤比呂美長期往返美國與日本,然而不管身在何處,她還是負起照料家庭的責任,為家人做飯。目前是家庭主婦的她,和丈夫育有兩個女兒。然而伊藤和丈夫相處並不是非常順利,她在書信中寫到:自己在與“家庭和家人”相關的事物上,因現實無法與理想划上等號而煩惱著。   枝元奈穗美在書中以“小貓”為名,她一心投入料理研究的工作,另一方面也過著在兩個男人之間搖擺不定的生活。住在東京的奈穗美,因為是料理研究家的緣故,每天工作時都必須做大量的料理。下班後,她經常會用工作中剩餘的食材為自己做一頓飯,再一個人慢慢享用。   她們把自己動搖不已的內心想法寫成書信,再傳真給對方,就此展開了半年間的交換日記。不管是好事或壞事,甚至是極其私密的內容,兩人都願意坦白無私地與對方傾訴,並且互相鼓舞激勵彼此。藉由此書將雙方的往來書信集結,讓讀者一窺詩人伊藤和料理研究家枝元生活中私密的一面。雖然兩人的人生各有起伏,也分別有各自的煩惱,不過雙方都願意毫無保留地將內心深處的話告訴對方,深厚的友誼令人印象深刻。  
這不是一本青春期教養教科書,也沒有任何“對症下藥”的妙方, 然而讀完後父母會明白自己並不孤單,並嘗試接受、誠摯面對孩子目前的樣貌。   伊藤一家移居美國加州時,情況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 本書作者兼母親的比呂美42歲,與前夫離婚,帶着三個孩子,和年紀足以當自己爸爸的男人再婚。 繼父60歲,英國人,不諳日語。 大女兒鹿乃子13歲,已經邁入青春期二年,總是臭著臉、渾身刺,動不動就生氣爆發。 二女兒沙羅子11歲,還在青春期的門外探頭探腦,之後展現出與姊姊截然不同的青春期。 小女兒留留3歲,現階段只是個需要媽媽注意力的幼兒。   猶如拼接家庭般的一家人,像是一艘才剛駛出海,就碰上滔滔巨浪的船舶。 掀起不安風浪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原生家庭的分裂,赴美的全新環境,新家人, 文化的不同,語言的隔閡,以及青少年的大魔王關卡——青春期!   青春期的到來,象徵孩子不再無條件崇拜父母,他們開始將父母視為單獨的個體, 發起碰撞和挑戰,因為孩子自身也將在這段時期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人。   鹿乃子從小就沒什麼朋友緣,到美國後更嚴重,在學校一直很孤單。 她心裡有許多憤怒需要發泄,所以她對母親頂嘴、無視繼父、反抗權威、不交功課, 出現嚴重飲食障礙,心理醫師診斷她得了青少年憂鬱症。   沙羅子則和姊姊不同,容易將一切都鎖在心裡,因此臉上青春痘不斷, 漸漸習慣將自己關在房間,不洗澡、不換衣服,最後拒絕上學成了家裡蹲,甚至開始有自殘行為。   自己的骨肉身心承受着巨大的轉變與痛苦,為人父母怎麼可能不焦急、不憂心? 但是更令比呂美煎熬的,是孩子對母親的強烈拒絕,曾經無條件需要母親的女兒們,如今對她只有滿滿的敵意。 越是想要積極保護孩子減少傷害,就越體會到一股無力感,也許自己只能袖手旁觀。   要做到耐心等待並不容易,所以比呂美偶爾還是會忍不住罵孩子、要求孩子, 隨着家庭戰爭數次上演,她也不時內省,喚醒青春期的自己進行對照,並請求第三者介入, 透過心理醫師的專業評估,學習放下對孩子的焦慮。   從鹿乃子、沙羅子到留留,三個女兒的青春期像接力賽跑,如今已50多歲的比呂美,還在經歷留留的青春期。 過程依然有苦有樂,她也仍舊以坦然真誠的態度,守護着孩子蛻變的歷程。   個人感想: 就算作者本身無法代表她的整個文化,至少讀者也能學習到她個人面對問題的切入點、思考與體悟。 可能這位作者本身就有很開放包容的部分,因此她的反省,我覺得都很“不父母”。比方說: .親子關係中,孩子需要“尊敬”父母嗎?因為受到養育之恩,就應該報以“尊敬”嗎?這算不算身為父母的傲慢? .鹿乃子並非想要推翻所有權威,她反而是希望找到值得信賴、跟隨、尊敬的權威,但那個對象不能是父母……因為正值青春期呀! .鹿乃子是第一個孩子,當時什麼教養都是邊做邊學,現在(青春期)也一樣,鹿乃子還是打頭陣的白老鼠,依然必須承受母親摸索試誤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全家人當中,只有鹿乃子的步調比較慢,因此在群體生活中,往往是她在配合家人。 這本書可以看到作者多麼認真在面對她的每個孩子,媽媽真的好偉大!
隨著時光的流轉,伊藤比呂美再次以她細膩的筆觸,為『良いおっぱい悪いおっぱい』(《好乳房,壞乳房》)這部經典之作添上了全新的篇章。這不僅是內容的擴充,更是跨越25年光陰的情感沉澱與智慧累積。這是一次深情的回望,伊藤老師以其獨有的管道,為這部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 在伊藤的溫馨小屋裏,當大女兒加奈子剛滿兩歲時,她又迎來了第二個小生命——沙羅子,從此她的世界被兩個寶貝的歡聲笑語與成長的煩惱緊緊環繞,仿佛置身於一場既甜蜜又苦澀的育兒漩渦之中。 本書是一曲關於孩子純真無邪的讚歌,亦是一幅描繪育兒路上酸甜苦辣的生動畫卷。孩子們的小手小脚,如同初綻的嫩葉,肉嘟嘟的小腹和圓潤的臉頰,每一次哭與笑,都是生命最純粹的展現,讓每一位母親的心田都充滿了無盡的幸福與滿足。然而這幸福的背後,也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挑戰——時間被無限分割,整夜無眠成了常態,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啼哭,那份無助與疲憊,讓每個母親都渴望一絲喘息與理解。 伊藤在字裡行間,勇敢地分享了那些不為人知的育兒心路歷程:“在忙碌與疲憊交織的日子裏,我渴望的不僅僅是片刻的寧靜,更是與成人世界的一次心靈對話。而丈夫因工作繁忙,常伴星辰而歸。”這份孤獨與渴望,觸動了無數母親的心弦。 她更深刻地反思,每當對加奈子感到無奈或生氣時,她會先審視自我,意識到孩子那些不成熟的行為與性格特徵,或許正是自己作為母親在不經意間塑造的。這份自省讓她深感責任之重,也讓她更加堅定了以愛引導、以耐心陪伴的成長之路。 正如墨菲定律所隱喻的,親子之間既是血脈相連的親人,也是相互映照的鏡子。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相似之處,恰恰成為了彼此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財富。當孩子的依賴與不自信展露無遺,父母的情緒或許會因之波動,但更深刻的是對自我教育管道的深刻反思與調整。   在這場無盡的迴圈中,許多父母或許會感到迷茫與挫敗,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學會了寬容、理解與自我成長。伊藤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育兒路上的每一步,提醒著我們:在愛與責任的交織下,每一段育兒旅程都是一場自我發現與蛻變的美麗邂逅。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