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こんなはずじゃなかった」の嘆き
「人生不該如此」的嘆息
內容介紹
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勞碌奔波了這麼久,臨終前,能夠自信地說出「此生無憾」嗎?科技發達的現代,已開發國家的人類平均壽命已延長許多,本書旨在闡述年老後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度過無悔的人生。
第一部分作者從自己的祖父談起,說到人之所以會希望自己的一生是有意義的,是出於和他人比較的心理,當我們看到飛黃騰達的成功人士,就會想和他們一樣,而沒有辦法心無雜念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再者,作者提及「失去生活目標」其實等同於「失去人生意義」,其根本則是自我的劣等感和追求優越的願望,只要是人總有害怕失敗的一天,但一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人會成長,有人會逃避,希望自己的人生無悔的人傾向於回應他人期待,而缺失對自己的注意力。步入老年的人之所以煩惱,有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年輕時便埋在心中的焦慮,而高齡者可以做的即是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年輕時的目標所走向的現在。
第二部分講述了即便人隨著時間流逝進入老年,卻也不乏將早該在其他年齡段時就解決的問題帶入老年的人。例如心理學家特倫巴赫所言,老年應該是悠然自適、不再追求虛偽的意義的,但若心理成長的不夠成熟,便依然會對所謂世俗有所追求、希望符合他人期待。此章節也包含各種不同心理學上的理論,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解釋心理世界,根據此作者則闡述人的心理成熟,即是內心對人事物的餘裕。年老後的孤獨感令人感到痛苦,而內心成熟的人則更容易聚集他人,年老並不等同於衰老,只是看待事物的基準點不同而已,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
第三部分首先解釋了「易怒」的心理成因,延伸談及人的劣等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人際關係等等,而年紀大的人之所以易怒,則是出自於兒時對心理情緒的產生和排解方式的不足,導致負面問題不斷在內心累積。除此之外,一昧追求健康是不實際的,實際上心理變化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例如失眠等等,對此作者提及應該直面自己的內信和情緒,從了解自己開始。
針對人生如何過得無悔這一大哉問,作者最後總結其實答案非常顯而易見,就是必須改變看待人生的觀點,並豐富自己的內心,每天好好吃飯、對生活時常保持感恩的心,才能好好安頓內心,創造心的餘裕。
目次
會在臨終前說:「我此生無悔」嗎?
能接受自己年老的人都是年輕的
年老仍舊幼稚的人,便是玷污晚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