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TAIZO KATO
加藤諦三
加藤諦三
加藤諦三
1938年出生於東京,歷經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系,並修畢同校研究所社會學碩士課程。以1973年以來屢屢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現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於日本放送廣播電台,擔任廣播節目《電話人生詢》(テレフォン人生相談)常態節目主持人達半世紀之久。著有《どんなことからも立ち直れる人メンヘラの精神構造》(以上,PHP新書等多數著作,翻譯作品以亞洲為主,約有一百本。
作品
職權騷擾通常會發生在有眾多觀眾的面前。
偽裝成好人的虐待狂以看到他的部屬受苦為樂。
本書透過社會學家來解釋無法停止職權騷擾的人和總是受到職權騷擾的人。
會做出職權騷擾的人通常是將小時候受壓迫的挫敗感在長大後發洩到處於弱勢立場的人們身上。
在他自己意識到之前,他們都是在清除過往的積怨,撫平內心的傷口。
他們的人生停滯,除了攻擊以外無法正常生活的人。
那麼,被職權騷擾的人們又有什麼問題呢?
俗話說「軟弱對狡猾不敏感,狡猾對軟弱敏感」。換句話說,被職權騷擾的弱者無法區分好人和偽裝成好人的虐待狂,而職權騷擾者善於尋找可以接收他們長期不滿的人。
這就是職權騷擾能夠成立的原因。本書將更深入研究分析他們的心理結構。
目次
第一章 為什麼職權騷擾不會消失呢?
第二章 職權騷擾的人是這樣產生的
第三章 卡在負面迴圈無法逃脫的人發生的難過事情
第四章 面對真實的自己 為了自己人生需要知道的事
在了解職權騷擾的議題時有兩個問題需分別考慮,其一是當你認為是職權騷擾但實際上不是,這種狀況是雙方溝通上的問題。
其二是實際遭遇職權騷擾時,做出職權騷擾的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理狀態是如何。欺凌問題當中最常見的狀況是欺負者一方會認為「並沒有做出欺負的行為」,而被欺負的一方則認為「被欺負」。
職權騷擾的人通常都會有「大聲罵人」的行為。他們會透過自己的優勢地位大聲咒罵對方,以藉此療癒自己內心的傷口,將自己長年累積的隱性憤怒爆發,而且現場的觀眾越多他們就會感到更舒服,。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都會選擇在許多人的面前大聲侮辱對方。最重要的是「在許多人的面前大聲說出來」。做出職權騷擾的人其實心理有疾病。如果忽略此因素,職權騷擾的問題將無法解決。
一個心理健康的上司在罵人時候會選擇在只有兩個人的地方。表揚的時候,則是在大家面前表揚。如果對一個職權騷擾者說:「罵一個人時,當著只有兩個人的時候做,當稱讚人的時候,就當著大家的面前做。」就像叫太陽從西邊升起一般不可能。
職權騷擾者都是帶著年幼時期的不安感成為大人。
那些做出職權騷擾的人試圖藉由大聲侮辱他們的下屬來緩解他們自己深處的不安全感。他們對自己感到絕望,更從那種絕望感,變為更嚴重的虐待狂。
在這個時代,職權騷擾的增加與虐待兒童事件的增加之間有直接相關。
職權騷擾的人還存在著幼年時期的不安感,僅有社會化和身體成長而已。
這些看似成功的商務人士,其實在心理上實際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人生處於停滯狀態。
內容介紹
●雖然正確地生活著,卻經常遇到麻煩。
●不喜歡看到別人開心的樣子
●不知為何會對某人感到惱怒 ●追求「溫暖冷漠」的人…… ――對於在家庭中一直忍耐著成為「不幸的好孩子」的人來說,要想變得幸福,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幸。
對方的言行讓我突然感到不舒服。感覺有些冷淡,從來沒有從打從心底感到快樂過。有些人因為活著感到疲倦 – 從小就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乖孩子」,可能因為被輕視而不自覺地讓自己心力交瘁。作者長年透過心理學探索生活方式,現在向一直忍耐生活的人傳達激勵訊息。
目次
第1章 為什麼會為小事而煩惱(為什麼會因對方的話感到不舒服;為什麼如此痛苦 等)
第2章 輕視中生存(創傷和扁桃核;被視為無價值 等)
第3章 凍結在記憶中的恐懼是什麼(從強制収容所返回;記憶中的恐懼和不快感 等)
第4章 必須先接受不幸才能找到幸福(害怕未知的自己;持續做錯事一生 等)
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勞碌奔波了這麼久,臨終前,能夠自信地說出「此生無憾」嗎?科技發達的現代,已開發國家的人類平均壽命已延長許多,本書旨在闡述年老後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度過無悔的人生。
第一部分作者從自己的祖父談起,說到人之所以會希望自己的一生是有意義的,是出於和他人比較的心理,當我們看到飛黃騰達的成功人士,就會想和他們一樣,而沒有辦法心無雜念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再者,作者提及「失去生活目標」其實等同於「失去人生意義」,其根本則是自我的劣等感和追求優越的願望,只要是人總有害怕失敗的一天,但一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人會成長,有人會逃避,希望自己的人生無悔的人傾向於回應他人期待,而缺失對自己的注意力。步入老年的人之所以煩惱,有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年輕時便埋在心中的焦慮,而高齡者可以做的即是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年輕時的目標所走向的現在。
第二部分講述了即便人隨著時間流逝進入老年,卻也不乏將早該在其他年齡段時就解決的問題帶入老年的人。例如心理學家特倫巴赫所言,老年應該是悠然自適、不再追求虛偽的意義的,但若心理成長的不夠成熟,便依然會對所謂世俗有所追求、希望符合他人期待。此章節也包含各種不同心理學上的理論,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解釋心理世界,根據此作者則闡述人的心理成熟,即是內心對人事物的餘裕。年老後的孤獨感令人感到痛苦,而內心成熟的人則更容易聚集他人,年老並不等同於衰老,只是看待事物的基準點不同而已,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
第三部分首先解釋了「易怒」的心理成因,延伸談及人的劣等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人際關係等等,而年紀大的人之所以易怒,則是出自於兒時對心理情緒的產生和排解方式的不足,導致負面問題不斷在內心累積。除此之外,一昧追求健康是不實際的,實際上心理變化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例如失眠等等,對此作者提及應該直面自己的內信和情緒,從了解自己開始。
針對人生如何過得無悔這一大哉問,作者最後總結其實答案非常顯而易見,就是必須改變看待人生的觀點,並豐富自己的內心,每天好好吃飯、對生活時常保持感恩的心,才能好好安頓內心,創造心的餘裕。
目次
會在臨終前說:「我此生無悔」嗎?
能接受自己年老的人都是年輕的
年老仍舊幼稚的人,便是玷污晚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