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搜尋
進階搜尋:
原文書名
中文書名
ISBN
作者名
書訊內容
標籤
圖書類別
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總裁和歐巴馬時期美國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署長的拉吉夫.沙赫(Rajiv J. Shah),分享了創造大規模變革的動態新模式,其靈感來自他自己參與一些當代最大的人道主義專案。
拉吉夫.沙赫(Rajiv Shah)對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並不陌生,從在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幫助九億孩童接種疫苗,再到與時間賽跑以阻止伊波拉病毒擴散的高壓競賽。他的秘訣是什麼?答案是大賭注哲學(big bets philosophy) ——即傾向解決問題,而非漸進式的改進;如此一來能夠吸引那些擁有權力與技術的夢幻合作夥伴,達到轉型變革。《大賭注》夾雜打江山的回憶錄,也參雜啟發人心的操作手冊,提供一堂關於決策、領導、一注改變世界的大師課。每一次都在改變世界的賭注的大師級課程。
大賭注:大規模改變如何發生
一位焦慮症患者的勇氣自白: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該如何跟它共處。
《焦慮又怎樣》以一種新的視角來描寫了焦慮症患者的真實世界,一出版便登上了各大書籍榜單的前列,引起了廣大媒體的熱議。德國頗具影響力的媒體《明鏡線上》盛讚道:“這不是一般的指導手冊,而是一本讓你眼界大開的書。”第一個廣播電臺則評論道:“弗蘭齊絲卡·賽柏特在書中敘述了她的日常生活、她的治療過程以及她是如何學會與焦慮共處的。這本書敘事方式新穎有趣,毫不做作,值得一讀。”
焦慮又怎樣:把焦慮轉化為內在動力的自我認知之路!(簡體中文版書名)
二戰結束,德國戰敗,整個國家士氣低落,迷失了方向。而此時的出版竟然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武器,能夠左右民眾的思想。於是,在那個一切從零開始的年代,盟軍的宣傳機構、秘密的德國文學組織、穿梭於兩德之間的流亡作家紛紛登上歷史舞台,加入到這場以出版物為主角的“戰爭”之中。
《德國出版零時年》講述的就是這樣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使讀者有機會對兩德二戰後的作者和文學,有進一步的探索機會和全新的認知,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認識戰後兩德,甚至世界的文學與出版。
德國出版零時年——作家、讀者、暢銷書,巨變後的圖書世界 (簡體中文版書名)
在資訊爆炸且高壓的現代人生活環境下,教養小孩可能是你人生裡另一場人際關係的風暴,本書提供另類教養觀點,揭示教養是一種持續的正念練習。
養育是一個持續的旅程,不斷挑戰每一位父母。《正念養育》幫助每個家庭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
這一代父母往往被淹沒在來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育兒建議中,從事醫院臨床社會工作者多年的作者卡拉・瑙姆堡(Carla Naumburg)提醒父母回歸教養本質,他們其實擁有養育健康快樂的孩子所需的一切,正念教養 (mindful parenting)是要以不評斷、不焦慮的方式關注孩子和父母自身的情況,不急著認定每個人,包括父母自己和孩子都應該做不同的事情。在《正念養育》一書中,瑙姆堡分享了教養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和孩子建立對他們和父母都有意義的情感連結,在育兒的慌亂中保持腳踏實地,無論生活如脫序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專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正念養育:如何專注在當下真正重要的教養面向
當人類的大腦和身體與藝術作品互動時,發生了什麼?探索這互動過程的一切是令人興奮雀躍的事。瞭解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巨幅改善心理健康、社群關係以及提升自我。
你曾經在聆聽一段動人音樂時感到平靜嗎?或是在凝視一幅描繪安詳景色的畫作時獲得一陣平靜?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一切,卻很少停下腳步思考這些現象從何而來。
《藝術和大腦》的作者,同時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國際藝術+頭腦實驗室」(International Arts + Mind Lab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創辦人的蘇珊.馬格薩門(Susan Magsamen),以及Google設計師艾維.羅絲(Ivy Ross)從人類對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s)的生理反應來解密這一切。這種生理反應不只可以治療自己,也能促使社群成長。馬格薩門和羅斯提供幾個探究生物與藝術關聯的神經美學(science of neuroaesthetics)的案例:協助治療精神創傷的園藝工作,或是聆聽大調中的五度音程(major fifth interval)能夠讓身體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因此藝術不再只是個帶來愉悅或是單純抽象的事物,藝術亦能改變日常生活,除了紓壓、緩解焦慮、改善勞累和其他現代生活下的不適,神經美學同時可以造成社會明顯的改變,不管是在高犯罪地區設置壁畫來降低犯罪率,抑或對神經退化的病患進行音樂和舞蹈治療。
藝術和大腦:藝術如何改變我們
從 TED 演講舞台到成書,Juan Enriquez (璜・安利奎斯) 《訂製人:生命科學如何改變全球經濟》(As the Future Catches You)一書的作者,再度為科技時代的道德觀提供了生動且發人省思的指南。
日文版及韓文版已經授權。
大多數人都有既定的是非觀念,而且不願意或避免跟意見相左的人論辯。 但是,當我們對自認為是永恆真理的事情採取堅持、堅定的立場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是非道德其實隨著時間而發展,過去曾經被廣泛接受的現象到現在完全不能接受。 例如,焚燒異教徒不再被視為公正的懲罰;童婚不被稱讚為一種家庭價值; 過去我們的曾祖父母可能會對體外受精感到震驚; 未來我們的曾孫可能會對懷孕、分娩和未經編輯的基因的混亂感到震驚。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晃動與驅動著正確與錯誤的鐘擺。 在本書《對 也/ 或 錯》中, 哈佛商學院生命科學計畫的領導人--璜・安利奎斯 (Juan Enriquez)反思當科技使曾經難以想像的事情變得司空見慣時,我們理所當然的倫理道德觀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的倫理道德觀也隨著科技演化嗎?
對 也/ 或 錯: 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倫理判斷
面對焦慮恐慌的方法不是放下、自我催眠,而是直視面對,與它共存!
焦慮恐懼本身是一股能量,每個當事人有機會把這股負能量轉成正能量!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焦慮和驚恐發作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與這種突如其來的恐慌或焦慮的鬥爭往往很累人而且沒有效果。 身為心理系統顧問的作者凱特琳娜・阿爾特邁爾(Katharina Altemeier)在跟焦慮症奮戰多年後,「體會」到焦慮無預警來襲的日子可以不必像這樣繼續下去。現在她知道了:只有接近恐懼、了解恐懼並敢於勇敢邁出一步的人才能獲得自由。 無論用藥物控制或者心理治療只能一時逃避焦慮,只有面對直視焦慮恐懼的人才能找到自己。 作者阿爾特邁爾帶領讀者,從她個人的親身經歷出發,提供專家的建議,並從系統心理學的角度為讀者提供具體的方法和解決方案,告訴我們如與恐慌焦慮共同生活,才能創造腳步輕快的人生。
焦慮!你好:如何在慌張來襲及焦慮淹沒之前轉化這股莫名的力量
《紐約時報》暢銷書《如何成為反種族主義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 )作者,寫給每位需要教養下個世代反種族主義者思想家的家長、照顧者與老師的書。
圍繞著種族主義發生的悲劇與對一般民眾造成的衝擊,儼然創造了一個對家長與其他照顧者的危機:如何向我們的孩子講述這些衝突?如何引領我們的孩子避免再次走上種族主義歷史的路?當我們致力於消除自身與周界的種族主義行為時,我們要如何進一步養育小孩使其成為反種族主義者? 本書作者伊布拉姆·肯迪(Ibram Kendi)以《天生的標籤》(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後,有讀者問他:「我要如何成為一位反種族主義者?」他因而寫了暢銷書《如何成為反種族主義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接著讀者又開始問:「我要怎麼養育出反種族主義者的小孩?」。肯迪博士開始沉思這個問題——但這個原本客觀的問題卻與他個人的遭遇愈來愈切合、因為他發現他的伴侶薩狄卡(Sadiqa)懷孕了。身為有色人種也和許多家長一樣,他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他不想僅以反種族主義教育他的小孩;他想進一步保護小孩,不受種族主義任何的毒害。然而學術研究和本身經驗告訴他,反種族歧視必須盡早教導和示範—不只是武裝我們的孩子對抗被灌輸、或生活細節中習以為常的種族主義,也提醒大人們要建立一個對我們下一代更正義的未來。
本書源於作者本人在期待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發現自己往往趨於迴避的問題, 像大多數父母或準父母一樣,他有一種不與孩子談論種族主義的反射行為,他擔心這會玷污她的純真並偷走她童年的快樂。 但研究和經驗改變了他的想法,他意識到把孩子培養成反種族主義者實際上會保護他的孩子,並保持她的純真和快樂。 他意識到向學生傳授種族主義的現實和種族的神話反而可以在我們多元化但不平等的世界中提供保護教育,其實建立反種族主義社會可以保護所有兒童免受種族主義的傷害。肯迪博士結合重要的學術研究與自己作為家長的歷程經驗,提供具說服力的個人故事,完成這本具有研究學理同時與現實世界經驗相關的作品。
如何養出反種族主義者